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其他化学工业论文--发酵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发酵工艺论文

酶法结合发酵处理改善马铃薯渣防腐和干燥性能的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缩写符号说明第7-11页
1 绪论第11-17页
    1.1 马铃薯渣综合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第11-12页
        1.1.1 发酵生产有机物及生物制剂第11页
        1.1.2 制备动物饲料第11页
        1.1.3 提取果胶第11-12页
        1.1.4 制备膳食纤维第12页
    1.2 马铃薯渣脱水干燥研究现状第12-13页
        1.2.1 改善马铃薯渣脱水干燥性能技术的研究现状第12页
        1.2.2 马铃薯渣组分与高持水力的相关性第12-13页
    1.3 利用乳酸菌抑制生物质原料腐败变质的应用现状第13-14页
        1.3.1 乳酸菌抑菌原理第13页
        1.3.2 乳酸菌作为生物防腐剂的应用第13-14页
    1.4 酶解和发酵处理在马铃薯渣中的应用现状第14-15页
        1.4.1 酶解和发酵处理在降解马铃薯渣组分中的应用第14页
        1.4.2 酶解和发酵处理在改善马铃薯渣应用性能中的应用第14-15页
    1.5 立题依据和意义第15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15-17页
2 材料与方法第17-21页
    2.1 材料与设备第17页
        2.1.1 材料与试剂第17页
        2.1.2 实验仪器第17页
    2.2 实验方法第17-21页
        2.2.1 马铃薯渣基本成分测定第17页
        2.2.2 马铃薯渣中半纤维素、纤维素和果胶的去除第17-18页
        2.2.3 马铃薯渣持水力测定第18页
        2.2.4 马铃薯渣微观形貌观察第18页
        2.2.5 马铃薯渣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第18页
        2.2.6 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测定第18页
        2.2.7 植物乳杆菌抑菌能力测定第18页
        2.2.8 马铃薯渣的固态发酵第18页
        2.2.9 酶结合菌种发酵对马铃薯渣组分影响第18页
        2.2.10 马铃薯渣中总酸含量和pH值测定第18-19页
        2.2.11 马铃薯渣中有机酸含量测定第19页
        2.2.12 马铃薯渣中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群落组成分析第19页
        2.2.13 马铃薯渣微观结构的观察第19页
        2.2.14 马铃薯渣黏度测定第19页
        2.2.15 马铃薯渣干燥曲线测定第19页
        2.2.16 马铃薯渣中水分横向弛豫时间测定第19-20页
        2.2.17 马铃薯渣质构特性测定第20页
        2.2.18 马铃薯渣得率和还原糖含量测定第20页
        2.2.19 马铃薯渣气流干燥特性测定第20页
        2.2.20 马铃薯渣中真菌毒素含量测定第20页
        2.2.21 马铃薯渣葡萄糖透析延迟能力测定第20页
        2.2.22 数据分析第20-21页
3 结果与讨论第21-49页
    3.1 酶处理脱除组分对马铃薯渣理化性质的影响分析第21-23页
        3.1.1 马铃薯渣的基本组成分析第21页
        3.1.2 酶处理对马铃薯渣组分和持水力的影响第21-22页
        3.1.3 酶处理对马铃薯渣微观形貌结构的影响第22页
        3.1.4 酶处理对马铃薯渣红外吸收光谱的影响第22-23页
    3.2 固态发酵对马铃薯渣防腐性能和持水力的改善第23-31页
        3.2.1 植物乳杆菌的抑菌能力评价第23-24页
        3.2.2 植物乳杆菌生长曲线测定第24页
        3.2.3 单菌发酵对马铃薯渣防腐性能和持水力的影响第24-26页
        3.2.4 果胶酶结合发酵处理对马铃薯渣防腐性能和持水力的影响第26-29页
        3.2.5 纤维素酶结合发酵处理对马铃薯渣防腐性能和持水力的影响第29-31页
    3.3 酶结合菌种发酵对马铃薯渣防腐性能的影响第31-38页
        3.3.1 不同发酵条件对总酸含量和pH的影响第31-32页
        3.3.2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感官品质的影响第32-33页
        3.3.3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中有机酸组成和含量的影响第33-34页
        3.3.4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中乳酸菌增殖的影响第34-35页
        3.3.5 不同酶结合菌种发酵对马铃薯渣中生物多样性和物种群落组成的影响第35-38页
    3.4 酶结合菌种发酵对马铃薯渣理化性质和干燥性能的影响第38-46页
        3.4.1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组分和持水力的影响第38页
        3.4.2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红外光谱的影响第38-39页
        3.4.3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微观形貌结构的影响第39-40页
        3.4.4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干燥特性的影响第40-41页
        3.4.5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中水分横向弛豫时间的影响第41-42页
        3.4.6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黏度的影响第42-43页
        3.4.7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细胞壁结构的影响第43-44页
        3.4.8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质构的影响第44-45页
        3.4.9 不同发酵条件对马铃薯渣得率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第45-46页
    3.5 酶结合菌种发酵马铃薯渣的应用可行性评估第46-49页
        3.5.1 酶结合菌种发酵马铃薯渣的气流干燥性能评估第46-47页
        3.5.2 酶结合菌种发酵对马铃薯渣中真菌毒素含量的影响第47页
        3.5.3 酶结合菌种发酵对马铃薯渣葡萄糖透析延迟能力的影响第47-49页
主要结论与展望第49-50页
    主要结论第49页
    展望第49-50页
致谢第50-51页
参考文献第51-57页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转化L-苯丙氨酸合成苯乳酸的研究
下一篇:非水相体系中褶皱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合成丁酸香叶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