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1 前言 | 第9-12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2-20页 |
2.1 偏科生的定义 | 第12-13页 |
2.2 偏科生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2.3 学业自我效能感 | 第14-15页 |
2.4 学业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影响的研究 | 第15-16页 |
2.5 培养学业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 第16-17页 |
2.6 团体心理辅导 | 第17-18页 |
2.7 团体心理辅导的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2.8 文献小结和问题的提出 | 第19-20页 |
3 研究团体心理干预提升高中偏科生学业自我效能感、学业成就的效果比较 | 第20-28页 |
3.1 研究目的 | 第20页 |
3.2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3.2.1 研究对象 | 第20页 |
3.2.2 研究工具 | 第20-21页 |
3.2.3 数据处理 | 第21页 |
3.3 研究过程 | 第21-22页 |
3.3.1 前测 | 第21页 |
3.3.2 干预过程 | 第21-22页 |
3.3.3 后测 | 第22页 |
3.4 结果与分析 | 第22-27页 |
3.4.1 实验组、控制组在干预前的差异分析 | 第22-23页 |
3.4.2 实验组、控制组在学业自我效能感干预效果比较 | 第23-24页 |
3.4.3 实验组、控制组学业自我效能感因子的干预效果比较 | 第24-26页 |
3.4.4 实验组、控制组学业成就的前测、后测比较 | 第26-27页 |
3.5 讨论 | 第27-28页 |
4 总讨论 | 第28-33页 |
4.1 团体心理活动课的干预效果 | 第28-30页 |
4.2 团体心理辅导课程内容的设置 | 第30-31页 |
4.3 本研究的价值与局限 | 第31-33页 |
4.3.1 本研究的价值 | 第31页 |
4.3.2 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方向 | 第31-33页 |
5 结论 | 第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8页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 | 第38-39页 |
后记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