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8页 |
摘要 | 第8-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9页 |
1.1 金黄色葡萄球简介 | 第9-13页 |
1.1.1 金黄色葡萄球菌生物学特征 | 第9页 |
1.1.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 第9-11页 |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方法概述 | 第11-13页 |
1.1.4 控制方法 | 第13页 |
1.2 食品预测微生物学简介 | 第13-18页 |
1.2.1 食品预测微生物学概念 | 第13页 |
1.2.2 食品微生物风险预测的一般方法 | 第13-14页 |
1.2.3 预测模型 | 第14-18页 |
1.2.4 预测食品微生物学的应用 | 第18页 |
1.2.4.1 在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2.4.2 在生产中的应用 | 第18页 |
1.3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2 引言 | 第19-20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0-25页 |
3.1 试验材料、仪器及试剂 | 第20-21页 |
3.1.1 实验原料 | 第20页 |
3.1.2 试剂 | 第20页 |
3.1.3 设备与仪器 | 第20-21页 |
3.2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21-25页 |
3.2.1 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 第21-23页 |
3.2.1.1 菌株培养 | 第21页 |
3.2.1.2 模板DNA的提取 | 第21页 |
3.2.1.3 荧光定量PCR反应 | 第21-22页 |
3.2.1.4 特异性、重复性试验 | 第22页 |
3.2.1.5 灵敏度试验 | 第22页 |
3.2.1.6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2-23页 |
3.2.2 荧光定量PCR与平板计数检测分析方法的对比 | 第23页 |
3.2.2.1 荧光定量PCR对热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检测 | 第23页 |
3.2.2.2 20℃条件下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对比 | 第23页 |
3.2.3 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热失活模型模型的建立 | 第23-24页 |
3.2.4 生鲜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存活曲线的建立 | 第24-25页 |
3.3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5-48页 |
4.1 金黄色葡萄球菌荧光定量PCR快速检测方法 | 第25-30页 |
4.1.1 退火温度的优化结果 | 第25-26页 |
4.1.2 引物浓度的优化结果 | 第26-27页 |
4.1.3 PCR反应体系、反应参数 | 第27-28页 |
4.1.4 重复性、特异性试验结果 | 第28-29页 |
4.1.5 灵敏度试验结果 | 第29-30页 |
4.1.6 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0页 |
4.2 荧光定量PCR与平板计数检测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30-33页 |
4.2.1 荧光定量PCR对热处理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结果的影响 | 第30-32页 |
4.2.2 荧光定量PCR与平板计数检测分析方法定量数据的对比 | 第32-33页 |
4.3 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热失活模型的建立 | 第33-43页 |
4.3.1 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55℃热失活一级模型的建立 | 第33-35页 |
4.3.2 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65℃热失活一级模型的建立 | 第35-36页 |
4.3.3 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75℃热失活一级模型的建立 | 第36-37页 |
4.3.4 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5℃热失活一级模型的建立 | 第37-39页 |
4.3.5 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0℃热失活一级模型的建立 | 第39-40页 |
4.3.6 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拟合的模型和参数的分析 | 第40-41页 |
4.3.7 生鲜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热失活二级模型的建立 | 第41-42页 |
4.3.8 模型的验证 | 第42-43页 |
4.4 生鲜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存活模型的建立 | 第43-48页 |
4.4.1 4℃条件下生鲜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存活模型的建立 | 第43-44页 |
4.4.2 10℃条件下生鲜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建立 | 第44-45页 |
4.4.3 15℃条件下生鲜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建立 | 第45-46页 |
4.4.4 20℃条件下生鲜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曲线的建立 | 第46-48页 |
4.4.5 生鲜猪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拟合的生长模型及模型参数 | 第48页 |
5 结论与讨论 | 第48-51页 |
5.1 讨论 | 第48-50页 |
5.2 结论 | 第50-51页 |
6 创新点 | 第51-52页 |
abstract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4-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