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葡萄糖氧化酶活性测定方法与应用效果研究
摘要 | 第10-11页 |
ABSTRACT | 第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5页 |
1.1 葡萄糖氧化酶的简介 | 第12-13页 |
1.1.1 葡萄糖氧化酶结构 | 第12页 |
1.1.2 葡萄糖氧化酶作用机理 | 第12-13页 |
1.1.3 葡萄糖氧化酶的催化反应 | 第13页 |
1.2 葡萄糖氧化酶活性检测方法 | 第13-14页 |
1.2.1 电化学法 | 第13页 |
1.2.2 滴定法 | 第13-14页 |
1.2.3 分光光度法 | 第14页 |
1.3 葡萄糖氧化酶的应用 | 第14-15页 |
1.3.1 在食品中应用 | 第14页 |
1.3.2 在检测中应用 | 第14页 |
1.3.3 在饲料中应用 | 第14-15页 |
第2章 滴定法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活力 | 第15-23页 |
2.1 酶活力定义的对比 | 第15页 |
2.1.1 方法A酶活力定义 | 第15页 |
2.1.2 方法B酶活力定义 | 第15页 |
2.2 试剂配制 | 第15-16页 |
2.2.1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15-16页 |
2.2.2 底物配制 | 第16页 |
2.2.3 其他溶液配制 | 第16页 |
2.3 样品的前处理 | 第16-17页 |
2.3.1 方法A的样品前处理 | 第16-17页 |
2.3.2 方法B的样品前处理 | 第17页 |
2.4 酶活力测定过程 | 第17-18页 |
2.4.1 方法A的测定过程 | 第17页 |
2.4.2 方法B的测定过程 | 第17-18页 |
2.5 酶活力计算 | 第18页 |
2.5.1 方法A的酶活力计算 | 第18页 |
2.5.2 方法B的酶活力计算 | 第18页 |
2.6 滴定法测定样品酶活力 | 第18-21页 |
2.6.1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2.6.2 主要设备 | 第19页 |
2.6.3 测定结果 | 第19-20页 |
2.6.4 测定结果分析 | 第20-21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第3章 分光光度法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活力 | 第23-33页 |
3.1 酶活力定义 | 第23-24页 |
3.1.1 方法C酶活力定义 | 第23页 |
3.1.2 方法D酶活力定义 | 第23-24页 |
3.2 试剂配制 | 第24-25页 |
3.2.1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24页 |
3.2.2 底物配制 | 第24页 |
3.2.3 其他溶液配制 | 第24-25页 |
3.3 样品的前处理 | 第25页 |
3.3.1 方法C的样品前处理 | 第25页 |
3.3.2 方法D的样品前处理 | 第25页 |
3.4 标准曲线的标定 | 第25-26页 |
3.4.1 方法C标准曲线标定 | 第25-26页 |
3.4.2 方法D标准曲线标定 | 第26页 |
3.5 酶活力测定过程 | 第26-27页 |
3.5.1 方法C的测定过程 | 第26-27页 |
3.5.2 方法D的测定过程 | 第27页 |
3.6 酶活力计算 | 第27-28页 |
3.6.1 方法C的酶活力计算 | 第27页 |
3.6.2 方法D的酶活力计算 | 第27-28页 |
3.7 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酶活力 | 第28-32页 |
3.7.1 主要试剂 | 第28页 |
3.7.2 主要设备 | 第28页 |
3.7.3 标准曲线标定 | 第28-29页 |
3.7.4 样品酶活力测定 | 第29-30页 |
3.7.5 测定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2-33页 |
第4章 连续分光光度法测定葡萄糖氧化酶活力 | 第33-40页 |
4.1 酶活力定义 | 第33-34页 |
4.1.1 方法E酶活力定义 | 第33页 |
4.1.2 方法F酶活力定义 | 第33-34页 |
4.2 试剂配制 | 第34-35页 |
4.2.1 缓冲溶液的配制 | 第34页 |
4.2.2 底物配制 | 第34页 |
4.2.3 其他溶液配制 | 第34-35页 |
4.3 样品的前处理 | 第35页 |
4.3.1 方法E的样品前处理 | 第35页 |
4.3.2 方法F的样品前处理 | 第35页 |
4.4 酶活力测定过程 | 第35-36页 |
4.4.1 方法E的测定过程 | 第35页 |
4.4.2 方法F的测定过程 | 第35-36页 |
4.5 酶活力计算 | 第36-37页 |
4.5.1 方法E的酶活力计算 | 第36页 |
4.5.2 方法F的酶活力计算 | 第36-37页 |
4.6 连续分光光度法测定样品酶活力 | 第37-39页 |
4.6.1 主要试剂 | 第37页 |
4.6.2 主要设备 | 第37页 |
4.6.3 样品酶活力测定 | 第37-38页 |
4.6.4 测定结果分析 | 第38-39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5章 一种新的葡萄糖氧化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40-51页 |
5.1 酶活测定条件 | 第40页 |
5.2 酶活测定过程 | 第40-41页 |
5.2.1 样品前处理 | 第40页 |
5.2.2 酶活测定过程 | 第40-41页 |
5.2.3 酶活力计算 | 第41页 |
5.3 酶活测定参数的验证 | 第41-49页 |
5.3.1 主要试剂 | 第41页 |
5.3.2 主要设备 | 第41-42页 |
5.3.3 试剂配制 | 第42页 |
5.3.4 实验原料 | 第42页 |
5.3.5 反应时间的确认 | 第42-43页 |
5.3.6 样品稀释倍数的确认 | 第43-46页 |
5.3.7 底物浓度的确认 | 第46-47页 |
5.3.8 邻联茴香胺溶液保存时间确认 | 第47-48页 |
5.3.9 辣根过氧化物酶保存时间确认 | 第48-49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5.4.1 酶活定义 | 第49页 |
5.4.2 试剂配制 | 第49-50页 |
5.4.3 样品前处理 | 第50页 |
5.4.4 酶活测定过程 | 第50页 |
5.4.5 酶活力计算 | 第50-51页 |
第6章 葡萄糖氧化酶的酶学性质 | 第51-59页 |
6.1 最适温度范围 | 第51-52页 |
6.1.1 实验依据 | 第51页 |
6.1.2 主要试剂 | 第51页 |
6.1.3 主要设备 | 第51-52页 |
6.1.4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6.2 最适pH范围 | 第52-54页 |
6.2.1 实验依据 | 第52-53页 |
6.2.2 主要试剂 | 第53页 |
6.2.3 主要设备 | 第53页 |
6.2.4 试剂配制 | 第53页 |
6.2.5 数据分析 | 第53-54页 |
6.3 温度耐受性 | 第54-56页 |
6.3.1 实验依据 | 第54-55页 |
6.3.2 主要试剂 | 第55页 |
6.3.3 主要设备 | 第55页 |
6.3.4 实验过程 | 第55页 |
6.3.5 数据分析 | 第55-56页 |
6.4 pH耐受性 | 第56-58页 |
6.4.1 实验依据 | 第56-57页 |
6.4.2 主要试剂 | 第57页 |
6.4.3 主要设备 | 第57页 |
6.4.4 试剂配制 | 第57页 |
6.4.5 实验过程 | 第57页 |
6.4.6 数据分析 | 第57-58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7章 葡萄糖氧化酶在烘焙行业应用 | 第59-72页 |
7.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7.1.1 实验原料 | 第59页 |
7.1.2 主要设备 | 第59-60页 |
7.2 面包烘焙过程及取样 | 第60页 |
7.2.1 实验面团的制备 | 第60页 |
7.2.2 实验面团的醒发 | 第60页 |
7.2.3 面团的烘焙 | 第60页 |
7.3 实验测定方法 | 第60-61页 |
7.3.1 面团温度测定 | 第60页 |
7.3.2 面团pH测定 | 第60页 |
7.3.3 面团强度的测定 | 第60-61页 |
7.3.4 面包色度测定 | 第61页 |
7.3.5 面包比容测定 | 第61页 |
7.3.6 面包感官测定 | 第61页 |
7.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1-65页 |
7.4.1 面团参数测定 | 第61-63页 |
7.4.2 面包参数测定 | 第63-65页 |
7.4.3 葡萄糖氧化酶对面包烘焙的影响 | 第65页 |
7.5 葡萄糖氧化酶作用于面粉的影响因素 | 第65-70页 |
7.5.1 影响因素的发现 | 第65-66页 |
7.5.2 中温淀粉酶的测定 | 第66-67页 |
7.5.3 真菌淀粉酶的测定 | 第67-68页 |
7.5.4 糖化酶的测定 | 第68-69页 |
7.5.6 中性蛋白酶的测定 | 第69-70页 |
7.5.7 葡萄糖氧化酶中副酶活分析 | 第70页 |
7.6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第8章 结论 | 第72-73页 |
8.1 葡萄糖氧化酶活力检测方法 | 第72页 |
8.2 葡萄糖氧化酶在烘焙中作用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