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豆类制食品论文--大豆制食品论文

应用萌发大豆制备益生菌发酵豆乳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6页
   ·引言第12页
   ·萌发大豆理化特性的变化第12-17页
     ·萌发大豆功能性营养成分的变化第12-14页
     ·萌发大豆生理活性物质的变化第14-15页
     ·萌发大豆抗营养因子的生化变化第15-16页
     ·萌发大豆酶系的变化第16-17页
   ·发酵酸乳的研究进展第17-23页
     ·发酵酸乳的凝乳机理及微生物的作用第18-20页
     ·影响发酵酸乳质构、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因素第20-23页
     ·发酵豆乳的功能性研究第23页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第23-26页
     ·立题依据第23-24页
     ·研究内容第24-26页
第二章 蛋白原料对发酵酸乳质构、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第26-36页
   ·引言第26页
   ·材料与设备第26-27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26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26-27页
   ·实验方法第27-29页
     ·发酵酸乳的制备第27-28页
     ·发酵产品理化特性的测定第28-29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29页
   ·结果及讨论第29-35页
     ·不同蛋白原料对发酵酸乳pH 及酸度的影响第29-30页
     ·不同蛋白原料对发酵酸乳质构特性的影响第30-31页
     ·不同蛋白原料对发酵酸乳流变特性的影响第31-33页
     ·不同蛋白原料对发酵酸乳微观结构的影响第33-35页
   ·本章小节第35-36页
第三章 大豆萌发对发酵豆乳质构、流变特性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第36-45页
   ·引言第36页
   ·材料与设备第36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36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36页
   ·实验方法第36-38页
     ·发酵酸乳的制备第36-37页
     ·发酵产品理化特性的测定第37-38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38页
   ·结果及讨论第38-44页
     ·大豆萌发对发酵豆乳pH 及酸度的影响第38-39页
     ·大豆萌发对发酵豆乳质构特性的影响第39-40页
     ·大豆萌发对发酵豆乳流变特性的影响第40-42页
     ·大豆萌发对发酵豆乳微观结构的影响第42-44页
   ·本章小节第44-45页
第四章 大豆蛋白及其酶解系统在萌发过程中的变化第45-59页
   ·引言第45页
   ·材料与设备第45-46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45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45-46页
   ·实验方法第46-51页
     ·大豆籽粒萌发第46页
     ·萌发大豆蛋白及多肽变化的研究第46-47页
     ·萌发大豆蛋白酶解系统的研究第47-51页
   ·结果及讨论第51-57页
     ·萌发大豆蛋白及多肽的变化情况研究第51-54页
     ·萌发大豆蛋白酶解系统的研究第54-57页
   ·本章小节第57-59页
第五章 应用萌发大豆制备的发酵豆乳品质及贮藏稳定性研究第59-70页
   ·引言第59页
   ·材料与设备第59页
     ·实验材料与试剂第59页
     ·主要仪器设备第59页
   ·实验方法第59-61页
     ·发酵豆乳的制备第59页
     ·贮藏期间发酵豆乳乳酸菌总数、pH 值及酸度的测定第59-60页
     ·贮藏期间发酵豆乳色度、持水力及质构特性的测定第60-61页
     ·发酵豆乳蛋白降解及游离氨基酸的测定第61页
     ·发酵豆乳感官评定与描述第61页
     ·数据处理与分析第61页
   ·结果及讨论第61-69页
     ·贮藏期间发酵豆乳的乳酸菌总数、pH 值及酸度的变化第61-63页
     ·贮藏期间色度、持水力及质构特性的分析比较第63-65页
     ·发酵及贮藏期间蛋白降解及游离氨基酸的变化测定第65-67页
     ·发酵豆乳的感官评价与描述第67-69页
   ·本章小节第69-70页
结论与展望第70-73页
 一、 结论第70-71页
 二、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第71页
 三、 展望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3-85页
致谢第85-86页
附件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绿豆抗性淀粉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下一篇:有机硅柔软剂的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