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3-22页 |
1.1 莲子研究概况 | 第13-15页 |
1.1.1 莲子简介 | 第13-14页 |
1.1.2 莲子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1.2 多糖的研究现状 | 第15-18页 |
1.2.1 多糖的提取 | 第15-16页 |
1.2.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第16-17页 |
1.2.3 多糖结构表征的研究 | 第17-18页 |
1.3 益生元与益生菌的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乳杆菌的简介 | 第18页 |
1.3.2 益生元作用 | 第18-20页 |
1.3.3 多糖益生元的作用 | 第20-21页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2 超声微波协同制备莲子多糖工艺优化的研究 | 第22-34页 |
2.1 材料与仪器 | 第22-23页 |
2.1.1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2.1.2 试验仪器 | 第22-23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3-24页 |
2.2.1 样品前处理 | 第23页 |
2.2.2 提取工艺流程 | 第23页 |
2.2.3 多糖得率的测定 | 第23页 |
2.2.4 单因素试验 | 第23页 |
2.2.5 响应面试验 | 第23页 |
2.2.6 验证试验 | 第23页 |
2.2.7 数据处理 | 第23-24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2页 |
2.3.1 单因素对多糖得率的影响 | 第24-26页 |
2.3.2 响应面试验设计和结果 | 第26-28页 |
2.3.3 模型的建立及显著性分析 | 第28-29页 |
2.3.4 各因素交互作用的响应面图和等高线图分析 | 第29-32页 |
2.3.5 提取工艺的确定 | 第32页 |
2.3.6 与其他提取方法的对比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3 莲子多糖分离纯化的研究 | 第34-44页 |
3.1 材料与仪器 | 第34页 |
3.1.1 材料与试剂 | 第34页 |
3.1.2 主要仪器 | 第34页 |
3.2 试验方法 | 第34-37页 |
3.2.1 莲子多糖的制备 | 第34页 |
3.2.2 多糖含量的测定 | 第34-35页 |
3.2.3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3.2.4 脱蛋白试验 | 第35-36页 |
3.2.5 DEAE-52纤维素柱分级 | 第36页 |
3.2.6 Sephadex G-20葡聚糖凝胶柱分级莲子多糖 | 第36页 |
3.2.7 紫外-可见光谱扫描分析 | 第36-37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3页 |
3.3.1 莲子多糖脱蛋白试验 | 第37-41页 |
3.3.2 莲子多糖的梯度洗脱 | 第41-42页 |
3.3.3 纯度鉴定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4 莲子多糖初级结构表征及乳杆菌增殖作用的研究 | 第44-53页 |
4.1 材料与仪器 | 第44-45页 |
4.1.1 试验材料 | 第44页 |
4.1.2 试验仪器设备 | 第44-45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45-46页 |
4.2.1 莲子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 第45页 |
4.2.2 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45页 |
4.2.3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5页 |
4.2.4 培养基的制备 | 第45页 |
4.2.5 菌种活化 | 第45-46页 |
4.2.6 保加利亚乳杆菌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46页 |
4.2.7 莲子多糖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曲线及pH的测定 | 第46页 |
4.2.8 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 第46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6-52页 |
4.3.1 分子量的测定 | 第46-48页 |
4.3.2 红外光谱的测定 | 第48-49页 |
4.3.3 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 | 第49页 |
4.3.4 保加利亚乳杆菌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49页 |
4.3.5 莲子多糖对保加利亚乳杆菌生长曲线及pH的测定 | 第49-50页 |
4.3.6 短链脂肪酸标准曲线的测定 | 第50页 |
4.3.7 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的测定 | 第50-5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60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