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其他食品制造论文

低能氮离子注入诱变选育云芝新菌株的研究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0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3页
    1.1 云芝简介第11-17页
        1.1.1 云芝的分类第11页
        1.1.2 云芝的形态第11-12页
        1.1.3 云芝的分布第12页
        1.1.4 云芝的生长及栽培条件第12-14页
        1.1.5 云芝的保健成分第14-15页
        1.1.6 云芝的保健作用第15-16页
        1.1.7 云芝在食品、药品中的应用第16-17页
    1.2 原生质体育种技术第17-18页
    1.3 低能离子注入诱变技术第18-20页
        1.3.1 离子束生物技术的兴起第18页
        1.3.2 低能离子束注入诱变的特点第18-19页
        1.3.3 低能离子注入诱变的机理简介第19页
        1.3.4 低能离子注入诱变在微生物诱变育种中的应用第19-20页
    1.4 云芝菌丝体的液体深层发酵第20-21页
    1.5 立题意义第21-22页
    1.6 主要研究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云芝AHSWYZ-07菌株原生质体制备条件研究第23-31页
    2.1 引言第23页
    2.2 材料第23-24页
        2.2.1 供试菌株第23页
        2.2.2 培养基第23-24页
        2.2.3 主要试剂第24页
        2.2.4 主要仪器第24页
    2.3 实验方法第24-25页
        2.3.1 云芝菌丝体培养第24-25页
        2.3.2 云芝原生质体制备第25页
        2.3.3 菌龄对云芝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5页
        2.3.4 酶解温度对云芝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5页
        2.3.5 酶解时间对云芝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5页
        2.3.6 酶解pH值对云芝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5页
    2.4 结果与分析第25-28页
        2.4.1 菌丝体培养分析第25-26页
        2.4.2 菌龄对云芝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6页
        2.4.3 温度对云芝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6-27页
        2.4.4 酶解时间对云芝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7-28页
        2.4.5 酶解pH值对云芝原生质体制备的影响第28页
    2.5 本章小结第28-31页
第三章 低能N~+离子诱变选育云芝新菌株第31-43页
    3.1 引言第31页
    3.2 材料第31-33页
        3.2.1 供试菌株第31-32页
        3.2.2 培养基第32页
        3.2.3 主要试剂第32页
        3.2.4 主要仪器第32-33页
    3.3 实验方法第33-37页
        3.3.1 云芝菌丝体培养第33页
        3.3.2 云芝原生质体制备第33页
        3.3.3 原生质体精制第33页
        3.3.4 云芝原生质体再生第33-34页
        3.3.5 低能氮离子诱变处理第34-35页
        3.3.6 原生质体存活率计算第35页
        3.3.7 原生质体突变统计第35-36页
        3.3.8 菌株筛选方法第36-37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37-41页
        3.4.1 注入剂量对原生质体存活率的影响第37-38页
        3.4.2 注入剂量对原生质体突变率的影响第38页
        3.4.3 初筛的结果第38-39页
        3.4.4 复筛的结果第39-40页
        3.4.5 遗传稳定性实验的结果第40-41页
        3.4.6 讨论第41页
    3.5 本章小结第41-43页
第四章 云芝SY-1027液体发酵培养的优化第43-59页
    4.1 引言第43页
    4.2 材料第43-45页
        4.2.1 供试菌株第43-44页
        4.2.2 培养基第44页
        4.2.3 主要试剂第44页
        4.2.4 主要仪器第44-45页
    4.3 实验方法第45-46页
        4.3.1 培养条件第45页
        4.3.2 培养基优化第45页
        4.3.3 云芝SY-1027菌株发酵条件优化第45-46页
    4.4 结果与分析第46-58页
        4.4.1 发酵培养基优化第46-53页
        4.4.2 发酵条件优化第53-58页
    4.5 本章小结第58-59页
第五章 全文结论第59-61页
参考文献第61-65页
致谢第65页

论文共6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小麦膳食纤维对狮子头食用品质影响研究
下一篇:戊糖片球菌发酵小黄鱼鱼糜工艺及安全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