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选题的意义与缘由 | 第8页 |
1.2 熟语界定、范围与来源 | 第8-9页 |
1.3 熟语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3.1 语言学方面 | 第9-10页 |
1.3.2 文化方面 | 第10-11页 |
1.3.3 对外汉语教学方面 | 第11页 |
1.3.4 涉“羊”熟语研究方面 | 第11-12页 |
1.4 基本框架与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第2章 涉“羊”熟语的文化意义探析 | 第14-34页 |
2.1 物质文化层面 | 第14-24页 |
2.1.1 涉“羊”熟语反映了中国的畜牧文化 | 第14-20页 |
2.1.2 涉“羊”熟语反映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 第20-23页 |
2.1.3 涉“羊”熟语反映了中国的服饰文化 | 第23-24页 |
2.2 精神文化层面 | 第24-34页 |
2.2.1 涉“羊”熟语反映了中国的占卜、祭祀文化 | 第24-26页 |
2.2.2 涉“羊”熟语反映了中国的传统道德、礼仪文化 | 第26-28页 |
2.2.3 涉“羊”熟语反映了中国的佛教文化 | 第28-31页 |
2.2.4 涉“羊”熟语反映了中国的哲学智慧 | 第31-34页 |
第3章 在对外汉语中关于涉“羊”熟语文化教学的建议 | 第34-46页 |
3.1 留学生对涉“羊”熟语文化的理解情况 | 第34-35页 |
3.2 在对外汉语中关于涉“羊”熟语的文化教学建议 | 第35-42页 |
3.2.1 设置专门的中国文化课程 | 第35-36页 |
3.2.2 在对外汉语中关于涉“羊”熟语文化教学的方法 | 第36-42页 |
3.2.3 在对外汉语教材编写方面关于涉“羊”熟语的编写建议 | 第42页 |
3.3 涉“羊”熟语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 第42-46页 |
3.3.1 常用性原则 | 第42-43页 |
3.3.2 循序渐进原则 | 第43页 |
3.3.3 适度性原则 | 第43-44页 |
3.3.4 针对性原则 | 第44页 |
3.3.5 灵活性原则 | 第44-46页 |
第4章 结语 | 第46-50页 |
4.1 结论 | 第46-48页 |
4.1.1 物质文化方面 | 第46页 |
4.1.2 精神文化方面 | 第46-47页 |
4.1.3 在对外汉语中关于涉“羊”熟语的文化教学 | 第47-48页 |
4.2 后续研究建议 | 第48-50页 |
4.2.1 扩大涉“羊”熟语的研究范围 | 第48页 |
4.2.2 加深涉“羊”熟语的文化研究 | 第48页 |
4.2.3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涉“羊”熟语的文化教学实践资料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6页 |
附录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