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级水平留学生习得“把”字句的发展过程研究--以两名被试的追踪口语语料为例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5页 |
·二语习得研究的调查方法 | 第13-14页 |
·二语习得研究的数据分析方法 | 第14页 |
·句法启动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习得研究 | 第15-17页 |
·纵向调查 | 第15页 |
·横向调查 | 第15-17页 |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把”字句的教学研究 | 第17-21页 |
·“把”字句各下位句式的教学顺序研究 | 第17-19页 |
·“把”字句教学方法研究 | 第19-21页 |
第三章 实验对象及实验技术路线 | 第21-32页 |
·实验对象 | 第21页 |
·实验方法 | 第21-28页 |
·教学实验 | 第21-25页 |
·本实验“把”字句的教学顺序 | 第22-23页 |
·本实验“把”字句的教学模式 | 第23-25页 |
·口语访谈 | 第25-28页 |
·本实验数据分析标准 | 第28-31页 |
·本实验拟达到的目标以及假设 | 第31-32页 |
第四章 “把”字句习得过程的量化分析 | 第32-52页 |
·两名被试各句式正确率对比 | 第33-36页 |
·十八次录音的正确率走势 | 第36-40页 |
·总语料各次录音的正误情况及正确率 | 第36-38页 |
·自主语料各次录音正误情况及正确率 | 第38-40页 |
·各句式的习得顺序 | 第40-52页 |
·正确使用相对频率法 | 第40-44页 |
·蕴含量表法 | 第44-49页 |
·解释两种方法结果的不同 | 第49-50页 |
·对比老挝被试L和匈牙利被试F的习得顺序 | 第50-52页 |
第五章 “把”字句习得过程的质化研究 | 第52-66页 |
·习得阶段 | 第52-58页 |
·老挝被试L | 第54-55页 |
·匈牙利被试F | 第55-56页 |
·对比被试L和被试F | 第56-58页 |
·习得风格 | 第57-58页 |
·个别句式的难度 | 第58页 |
·习得中的创造与自我修正 | 第58-66页 |
·创造句子 | 第58-62页 |
·老挝被试L | 第59-61页 |
·匈牙利被试F | 第61-62页 |
·自我修正(Self-repair) | 第62-66页 |
·老挝被试L | 第62-63页 |
·匈牙利被试F | 第63-65页 |
·对比两名被试 | 第65-66页 |
第六章 讨论几类句式及“泛化”与“回避”现象 | 第66-72页 |
·T1:“把+N+放+在” | 第66-67页 |
·T2:把+N+V+在(V是指“放”以外的动词) | 第67页 |
·T3:把+N+V+到 | 第67页 |
·T1——T4 | 第67-69页 |
·T5:把+N+V+结果补语 | 第69页 |
·T6:把+N+V+趋向补语 | 第69页 |
·T7:把+N+V+与事宾语 | 第69-70页 |
·“泛化”与“回避” | 第70-72页 |
第七章 反思教学 | 第72-75页 |
·教学介入的适时性 | 第72-73页 |
·教学方法的适切性 | 第73-74页 |
·教学效果的差异性 | 第74-75页 |
结语 | 第75-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2页 |
附录Ⅰ | 第82-86页 |
附录Ⅱ | 第86-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