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研究缘起和意义 | 第9-10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10页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10-11页 |
1.3.1 研究对象 | 第10-11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1页 |
1.4 国内外二语交际意愿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1.4.1 交际意愿概念的提出 | 第11-12页 |
1.4.2 国外二语交际意愿模式的发展 | 第12-14页 |
1.4.3 国内二语交际意愿的研究综述 | 第14-15页 |
1.5 国内二语交际意愿研究的不足及本文创新点 | 第15-17页 |
第二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17-22页 |
2.1 问卷调查 | 第17-20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17-18页 |
2.1.2 问卷设计 | 第18-19页 |
2.1.3 问卷实施与修正 | 第19-20页 |
2.2 访谈 | 第20-22页 |
2.2.1 访谈对象 | 第20-21页 |
2.2.2 访谈设计与实施 | 第21-22页 |
第三章 学习者课内外汉语交际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 第22-55页 |
3.1 课内与课外汉语交际意愿情况及二者的相关性分析 | 第22-23页 |
3.1.1 课内与课外汉语交际意愿整体情况 | 第22-23页 |
3.1.2 课内与课外汉语交际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 第23页 |
3.2 客观变量对课内外汉语交际意愿的影响 | 第23-34页 |
3.2.1 专业对交际意愿的影响 | 第23-25页 |
3.2.2 奖学金对交际意愿的影响 | 第25-27页 |
3.2.3 毕业汉语考核对交际意愿的影响 | 第27-28页 |
3.2.4 汉语水平对交际意愿的影响 | 第28-30页 |
3.2.5 性格对交际意愿的影响 | 第30-32页 |
3.2.6 文化语境对交际意愿的影响 | 第32-33页 |
3.2.7 性别对交际意愿的影响 | 第33-34页 |
3.3 情感变量对课内外汉语交际意愿的影响 | 第34-41页 |
3.4 语言学习取向和社会支持对课内外汉语交际意愿的影响 | 第41-55页 |
3.4.1 语言学习取向和社会支持变量的选取 | 第41-42页 |
3.4.2 语言学习取向变量对课内外交际意愿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 | 第42-48页 |
3.4.3 社会支持变量对课内外交际意愿的影响统计分析结果 | 第48-55页 |
第四章 访谈记录的整理和分析 | 第55-78页 |
4.1 汉语交际意愿的相关因素分析 | 第55-61页 |
4.1.1 课堂氛围 | 第55页 |
4.1.2 教学方法 | 第55-57页 |
4.1.3 教师支持 | 第57-58页 |
4.1.4 同学的汉语水平 | 第58-59页 |
4.1.5 方言、方音 | 第59-60页 |
4.1.6 文化差异 | 第60页 |
4.1.7 其他因素 | 第60-61页 |
4.2 汉语交际意愿的积极因素分析 | 第61-71页 |
4.2.1 积极与中国朋友交往 | 第61-63页 |
4.2.2 积极与教师交往 | 第63-64页 |
4.2.3 能融入汉语生活圈 | 第64-65页 |
4.2.4 广泛参加社会语言实践活动 | 第65-66页 |
4.2.5 与中国人的社会距离小 | 第66-67页 |
4.2.6 强烈的动机 | 第67-69页 |
4.2.7 自信的交际心态 | 第69-70页 |
4.2.8 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课外读物 | 第70-71页 |
4.3 汉语交际意愿的不积极因素分析 | 第71-73页 |
4.3.1 不积极与中国朋友交往 | 第71-72页 |
4.3.2 与中国人的社会距离大 | 第72-73页 |
4.3.3 未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课外读物 | 第73页 |
4.4 建议 | 第73-78页 |
4.4.1 任务型教学法应用于汉语“第二课堂” | 第73-75页 |
4.4.2 降低焦虑感 | 第75-76页 |
4.4.3 充分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和课外读物 | 第76-77页 |
4.4.4 培养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 | 第77-78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78-80页 |
5.1 研究成果与启示 | 第78-79页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4页 |
附录 | 第84-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