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1章 绪论 | 第7-18页 |
1.1 选题缘由和意义 | 第7-8页 |
1.1.1 选题缘由 | 第7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7-8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8-14页 |
1.2.1 “连”字句本体研究简述 | 第8-12页 |
1.2.2 对外汉语教学“连”字句研究简述 | 第12页 |
1.2.3 “构式——语块”理论与实践 | 第12-14页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4-15页 |
1.4 考察范围 | 第15-18页 |
1.4.1 典型“连”字句 | 第15页 |
1.4.2 非典型“连”字句 | 第15-16页 |
1.4.3 "连"字句各类句法结构在文学作品所占比例 | 第16-18页 |
第二章 对外国留学生学习使用“连”字句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 第18-27页 |
2.1 调查对象 | 第18-19页 |
2.2 调查的方法及内容 | 第19页 |
2.3 调查结果分析 | 第19-27页 |
2.3.1 总体偏误情况 | 第19-20页 |
2.3.2 关于连字句三个平面的总体偏误情况 | 第20-21页 |
2.3.3 各阶段句法、语用偏误情况 | 第21-23页 |
2.3.4 “连”字句五个语法项目偏误情况的调查分析 | 第23-27页 |
第三章 “连”字句偏误类型分析及原因 | 第27-37页 |
3.1 “连”字句在句法方面的偏误类型及原因 | 第27-33页 |
3.1.1 遗漏 | 第27-30页 |
3.1.2 误代 | 第30页 |
3.1.3 误加 | 第30-31页 |
3.1.4 错序 | 第31-33页 |
3.2 “连”字句在语用方面的偏误类型及原因 | 第33-37页 |
3.2.1 极端评判目标与评判对象的关系不平衡 | 第34页 |
3.2.2 “连”字句的泛化 | 第34-35页 |
3.2.3 文化背景差异 | 第35-37页 |
第四章 “连”字句对外汉语教学分析 | 第37-44页 |
4.1 对外汉语教学大纲的考察 | 第37页 |
4.2 相关教材编排情况 | 第37-43页 |
4.2.1 “连”字句的情景设置 | 第38-39页 |
4.2.2 “连”字句释义 | 第39-41页 |
4.2.3 “连”字句的语法意义讲解 | 第41页 |
4.2.4 “连”字句的句式结构讲解 | 第41-42页 |
4.2.5 “连”字句的语用功能讲解 | 第42页 |
4.2.6 练习设置 | 第42-43页 |
4.3 课堂教学方法情况 | 第43-44页 |
第五章 基于“构式——语块”理论的“连”字句教学建议 | 第44-60页 |
5.1 “构式—语块”教学法和分析法 | 第44-45页 |
5.2 基于“构式—语块”教学法的典型“连”字句的教学设计 | 第45-50页 |
5.2.1 “构式—语块”理论对典型““连”字句”分析 | 第45-46页 |
5.2.2 关于初级“连S(O)也/都V”构式的课堂教学设计 | 第46-50页 |
5.3 基于“构式—语块”教学法的非典型“连”字句教学设计 | 第50-55页 |
5.3.1 “构式—语块”理论对非典型““连”字句”分析 | 第50-52页 |
5.3.2 关于中级“连V也/都Y”构式的课堂设计 | 第52-55页 |
5.4 教材编排建议 | 第55-60页 |
5.4.2 “连”字句内容编排——分层进行、螺旋复现 | 第55-56页 |
5.4.3 生词释义 | 第56-57页 |
5.4.4 对“连”字句的讲解 | 第57-58页 |
5.4.5 练习设置 | 第58-60页 |
结语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6页 |
附录 | 第66-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