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缩略词表 | 第14-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8页 |
1.1 淀粉的概述 | 第16-17页 |
1.2 酯化改性淀粉取代度的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1.3 酯化改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3.1 传统酯化改性 | 第20-21页 |
1.3.2 双重酯化改性 | 第21-24页 |
1.4 脉冲电场技术的应用现状 | 第24-26页 |
1.4.1 脉冲电场技术的参数概述 | 第24-25页 |
1.4.2 PEF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4.3 PEF对食品大分子的影响 | 第26页 |
1.5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 第26-28页 |
1.5.1 研究目标 | 第26-27页 |
1.5.2 研究内容 | 第27-28页 |
第二章 响应面分析法研究PEF协同马铃薯酯化淀粉的影响 | 第28-47页 |
2.1 引言 | 第28页 |
2.2 材料与设备 | 第28-29页 |
2.2.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28页 |
2.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28-2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9-34页 |
2.3.1 传统酯化淀粉的制备 | 第29页 |
2.3.2 PEF协同酯化淀粉的制备 | 第29-31页 |
2.3.3 酯化淀粉DS值的测定 | 第31-32页 |
2.3.4 淀粉表面光学特性的SEM测定 | 第32页 |
2.3.5 淀粉短程晶体结构的FT-IR测定 | 第32页 |
2.3.6 淀粉溶解度与溶胀势的测定 | 第32-33页 |
2.3.7 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 第33页 |
2.3.8 淀粉凝沉特性的测定 | 第33页 |
2.3.9 淀粉透明度的测定 | 第33页 |
2.3.10 淀粉糊粘度的测定 | 第33-34页 |
2.3.11 数据分析 | 第34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4-45页 |
2.4.1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第34-35页 |
2.4.2 响应面及等高线结果分析 | 第35-38页 |
2.4.3 淀粉表面光学特性的SEM分析 | 第38-39页 |
2.4.4 淀粉短程晶体结构的FT-IR分析 | 第39-41页 |
2.4.5 淀粉溶解度及溶胀势的分析 | 第41-42页 |
2.4.6 淀粉糊特性的分析 | 第42-44页 |
2.4.7 淀粉糊粘度特性的分析 | 第44-4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第三章 响应面分析法研究PEF协同酯化木薯淀粉对其结构及性质的影响 | 第47-71页 |
3.1 引言 | 第47页 |
3.2 材料与设备 | 第47-48页 |
3.2.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47-48页 |
3.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48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8-52页 |
3.3.1 PEF协同酯化淀粉的制备 | 第48-50页 |
3.3.2 酯化淀粉DS值的测定 | 第50页 |
3.3.3 淀粉短程晶体结构的FT-IR测定 | 第50页 |
3.3.4 淀粉长程晶体结构的XRD测定 | 第50页 |
3.3.5 淀粉超分子晶体层状结构的SAXS测定 | 第50-51页 |
3.3.6 淀粉胶束聚集形态纳米结构的AFM测定 | 第51页 |
3.3.7 淀粉热力学稳定性的DSC/TGA测定 | 第51-52页 |
3.3.8 淀粉溶解度与溶胀势的测定 | 第52页 |
3.3.9 淀粉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 第52页 |
3.3.10 淀粉糊粘度的测定 | 第52页 |
3.3.11 数据分析 | 第52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2-69页 |
3.4.1 回归方程的建立与方差分析 | 第52-54页 |
3.4.2 响应面及等高线分析结果 | 第54-56页 |
3.4.3 淀粉短程晶体结构的FT-IR分析 | 第56-57页 |
3.4.4 淀粉长程晶体结构的XRD分析 | 第57-58页 |
3.4.5 淀粉超分子晶体层状结构的SAXS分析 | 第58-60页 |
3.4.6 淀粉胶束聚集形态纳米结构的AFM分析 | 第60-63页 |
3.4.7 淀粉热力学稳定性的DSC/TG分析 | 第63-66页 |
3.4.8 淀粉糊Brabender粘度特性的分析 | 第66-67页 |
3.4.9 淀粉糊溶解度与溶胀势的分析 | 第67-68页 |
3.4.10 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分析 | 第68-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第四章 PEF强度对协同酯化淀粉其消化特性和乳化稳定性的影响 | 第71-88页 |
4.1 引言 | 第71页 |
4.2 材料与设备 | 第71-72页 |
4.2.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71页 |
4.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71-72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72-74页 |
4.3.1 传统酯化与PEF协同酯化淀粉的制备 | 第72页 |
4.3.2 DS值的测定 | 第72页 |
4.3.3 淀粉表面光学特性的SEM测定 | 第72-73页 |
4.3.4 淀粉胶束聚集形态纳米结构的AFM测定 | 第73页 |
4.3.5 淀粉短程晶体结构的FT-IR测定 | 第73页 |
4.3.6 淀粉长程晶体结构的XRD测定 | 第73页 |
4.3.7 淀粉超分子晶体层状结构的SAXS测定 | 第73页 |
4.3.8 淀粉胶束聚集形态的AFM测定 | 第73页 |
4.3.9 淀粉热力学稳定性的TG测定 | 第73页 |
4.3.10 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测定 | 第73-74页 |
4.3.11 淀粉乳化性的测定 | 第74页 |
4.3.12 数据分析 | 第74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74-86页 |
4.4.1 不同PEF强度对酯化淀粉DS值的影响 | 第74-75页 |
4.4.2 淀粉表面光学特性的SEM分析 | 第75-76页 |
4.4.3 淀粉胶束聚集形态纳米结构的AFM分析 | 第76-78页 |
4.4.4 淀粉短程晶体结构的FT-IR分析 | 第78-79页 |
4.4.5 淀粉长程晶体结构的XRD分析 | 第79-80页 |
4.4.6 淀粉超分子晶体层状结构的SAXS分析 | 第80-82页 |
4.4.7 淀粉热力学稳定性的TG分析 | 第82-83页 |
4.4.8 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分析 | 第83-85页 |
4.4.9 淀粉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分析 | 第85-8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第五章 直链淀粉含量不同的玉米淀粉对PEF协同酯化反应及其性质的影响 | 第88-112页 |
5.1 引言 | 第88页 |
5.2 材料与设备 | 第88-89页 |
5.2.1 主要实验材料 | 第88-89页 |
5.2.2 主要实验仪器和设备 | 第8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89-91页 |
5.3.1 不同直连淀粉含量的玉米淀粉其酯化淀粉的制备 | 第89-90页 |
5.3.2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酯化淀粉其DS值的测定 | 第90页 |
5.3.3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淀粉其颗粒表面形貌的SEM测定 | 第90页 |
5.3.4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淀粉其短程结晶结构的FT-IR测定 | 第90页 |
5.3.5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淀粉其长程结晶结构的XRD测定 | 第90页 |
5.3.6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淀粉其超分子片层结构的SAXS测定 | 第90页 |
5.3.7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淀粉其颗粒表面元素及其价态的XPS测定 | 第90页 |
5.3.8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淀粉其热力学稳定性的TG测定 | 第90-91页 |
5.3.9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淀粉其溶解度与溶胀势的测定 | 第91页 |
5.3.10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淀粉其冻融稳定性的测定 | 第91页 |
5.3.11 不同直链淀粉含量的淀粉其体外消化特性的测定 | 第91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91-110页 |
5.4.1 直链淀粉含量对DS值的影响 | 第91-92页 |
5.4.2 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颗粒表面形貌SEM的影响 | 第92-94页 |
5.4.3 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短程结晶结构FT-IR的影响 | 第94-96页 |
5.4.4 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长程结晶结构XRD的影响 | 第96-99页 |
5.4.5 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超分子片层结构SAXS的影响 | 第99-100页 |
5.4.6 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颗粒表面化学组成XPS的影响 | 第100-104页 |
5.4.7 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热力学稳定性TG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5.4.8 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溶解度与溶胀势的影响 | 第106-107页 |
5.4.9 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冻融稳定性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5.4.10 直链淀粉含量对淀粉体外消化特性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PEF协同作用对淀粉酯化的机理研究 | 第112-123页 |
6.1 引言 | 第112页 |
6.2 本研究中酯化反应与其他已有研究的对比 | 第112-116页 |
6.3 酯化反应的机理 | 第116-117页 |
6.4 PEF协同酯化的能量分析 | 第117-119页 |
6.5 PEF协同酯化的机理 | 第119-12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6页 |
7.1 结论 | 第123-124页 |
7.2 创新点 | 第124-125页 |
7.3 展望 | 第125-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40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0-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附件 | 第1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