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符号与缩率语说明 | 第11-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8页 |
1.1 功能性稀有糖 | 第12-14页 |
1.1.1 稀有糖简介 | 第12-13页 |
1.1.2 Izumoring策略 | 第13-14页 |
1.1.3 非Izumoring酶法 | 第14页 |
1.2 D-阿洛酮糖概述 | 第14-17页 |
1.2.1 D-阿洛酮糖理化特性 | 第15页 |
1.2.2 D-阿洛酮糖的自然界来源 | 第15页 |
1.2.3 D-阿洛酮糖的化学合成 | 第15-16页 |
1.2.4 D-阿洛酮糖的吸收代谢 | 第16页 |
1.2.5 D-阿洛酮糖的生理保健功能 | 第16-17页 |
1.2.6 D-阿洛酮糖的应用 | 第17页 |
1.3 D-阿洛酮糖的生物合成 | 第17-22页 |
1.3.1 酮糖 3-差向异构酶的微生物来源 | 第17-19页 |
1.3.2 酮糖 3-差向异构酶酶学性质比较 | 第19-21页 |
1.3.3 酮糖 3-差向异构酶的固定化 | 第21页 |
1.3.4 酮糖 3-差向异构酶的双酶偶联 | 第21-22页 |
1.3.5 D-阿洛酮糖的食品级表达 | 第22页 |
1.4 酮糖 3-差向异构酶的结构分析 | 第22-25页 |
1.4.1 酮糖 3-差向异构酶的晶体结构 | 第22-23页 |
1.4.2 酮糖 3-差向异构酶的催化机理 | 第23-24页 |
1.4.3 酮糖 3-差向异构酶的催化活性位点 | 第24-25页 |
1.4.4 酮糖 3-差向异构酶的分子改造 | 第25页 |
1.5 论文的立题依据和意义 | 第25-26页 |
1.6 论文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 第26-28页 |
第二章 酸性D-阿洛酮糖 3-差向异构酶的筛选和酶学性质鉴定 | 第28-52页 |
2.1 前言 | 第28-29页 |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9-30页 |
2.2.1 菌种与质粒 | 第29页 |
2.2.2 培养基 | 第29页 |
2.2.3 主要试剂 | 第29页 |
2.2.4 主要仪器 | 第29页 |
2.2.5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29-30页 |
2.3 试验方法 | 第30-33页 |
2.3.1 基因重组菌的构建 | 第30-31页 |
2.3.2 重组DPEase酶的诱导表达及分离纯化 | 第31-32页 |
2.3.3 重组DPEase酶的酶学性质鉴定 | 第32-33页 |
2.4 结果与讨论 | 第33-50页 |
2.4.1 重组表达质粒构建 | 第33-34页 |
2.4.2 重组酶氨基酸序列比对分析 | 第34-38页 |
2.4.3 重组DPEase的分离纯化 | 第38页 |
2.4.4 重组酶的产物鉴定 | 第38-39页 |
2.4.5 pH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39-42页 |
2.4.6 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2-44页 |
2.4.7 金属离子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4-45页 |
2.4.8 Co~(2+)离子浓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46页 |
2.4.9 Co~(2+)离子对重组酶结构稳定性的影响 | 第46页 |
2.4.10 底物特异性和反应动力学 | 第46-48页 |
2.4.11 D-阿洛酮糖的大规模生物转化 | 第48-50页 |
2.4.12 D-阿洛酮糖的平衡转化率 | 第50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Dorea sp. DPEase酶与A. cellulolyticus GIase酶的共表达 | 第52-65页 |
3.1 前言 | 第52页 |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52-53页 |
3.2.1 菌种及质粒 | 第52页 |
3.2.2 培养基 | 第52页 |
3.2.3 主要试剂 | 第52-53页 |
3.2.4 主要仪器 | 第53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53-55页 |
3.3.1 共表达质粒构建 | 第53-54页 |
3.3.2 共表达质粒在在大肠杆菌中表达 | 第54页 |
3.3.3 共表达细胞SDS-PAGE分析 | 第54页 |
3.3.4 共表达细胞酶活测定 | 第54页 |
3.3.5 共表达细胞酶学性质研究 | 第54-55页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55-63页 |
3.4.1 共表达质粒构建 | 第55-56页 |
3.4.2 SDS-PAGE分析 | 第56-57页 |
3.4.3 共表达细胞产物鉴定 | 第57页 |
3.4.4 pH对共表达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3.4.5 温度对共表达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58-59页 |
3.4.6 共表达细胞的热稳定性 | 第59-60页 |
3.4.7 金属离子对共表达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60-62页 |
3.4.8 共表达细胞合成D-阿洛酮糖 | 第62-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四章 Dorea sp. DPEase基因在枯草芽孢杆菌中的食品级表达 | 第65-78页 |
4.1 前言 | 第65页 |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65-66页 |
4.2.1 菌种与质粒 | 第65页 |
4.2.2 培养基 | 第65-66页 |
4.2.3 主要试剂 | 第66页 |
4.2.4 主要仪器 | 第66页 |
4.2.5 相关试剂的配制 | 第66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6-69页 |
4.3.1 D-丙氨酸缺陷型枯草芽孢杆菌构建 | 第66页 |
4.3.2 枯草芽孢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66-67页 |
4.3.3 无抗性基因质粒的构建 | 第67-68页 |
4.3.4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发酵培养 | 第68页 |
4.3.5 枯草系统重组DPEase的纯化 | 第68页 |
4.3.6 SDS-PAGE分析 | 第68页 |
4.3.7 重组枯草芽孢杆菌的性质鉴定 | 第68-69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9-76页 |
4.4.1 无抗性基因质粒的构建 | 第69-70页 |
4.4.2 SDS-PAGE分析 | 第70-71页 |
4.4.3 重组枯草细胞产物鉴定 | 第71-72页 |
4.4.4 重组枯草细胞发酵培养 | 第72页 |
4.4.5 pH对重组枯草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72-73页 |
4.4.6 温度对重组枯草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73-74页 |
4.4.7 金属离子对重组枯草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74-75页 |
4.4.8 乙醇处理对重组枯草细胞活性的影响 | 第75-76页 |
4.4.9 重组枯草细胞合成D-阿洛酮糖反应进程 | 第76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五章 酸性Dorea sp. DPEase的分子改造 | 第78-98页 |
5.1 前言 | 第78-79页 |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79页 |
5.2.1 菌种与质粒 | 第79页 |
5.2.2 培养基 | 第79页 |
5.2.3 主要试剂 | 第79页 |
5.2.4 主要仪器 | 第79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79-82页 |
5.3.1 定点突变 | 第79-81页 |
5.3.2 突变体的诱导表达 | 第81页 |
5.3.3 突变体酶的分离纯化 | 第81页 |
5.3.4 突变体酶SDS-PAGE分析 | 第81页 |
5.3.5 突变体酶的蛋白浓度测定 | 第81页 |
5.3.6 突变体的酶学性质鉴定 | 第81-82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82-96页 |
5.4.1 Dorea sp. DPEase同源建模及结构分析 | 第82-83页 |
5.4.2 Dorea sp. DPEase催化效率分子改造 | 第83-88页 |
5.4.3 Dorea sp. DPEase热稳定性分子改造 | 第88-9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6-98页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第98-101页 |
论文创新点 | 第101-102页 |
致谢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1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