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21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7-9页 |
一、饮食词语的重要性 | 第7-8页 |
二、饮食文化在汉语传播中的重要性 | 第8-9页 |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相关研究综述 | 第9-2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9-12页 |
二、相关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三、理论依据 | 第16-2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20页 |
五、语料来源 | 第20-21页 |
第二章 新“HSK”饮食类词语的统计分类 | 第21-26页 |
第一节 新“HSK”饮食类词语统计 | 第22-23页 |
第二节 饮食类词语的选词标准 | 第23-24页 |
第三节 新“HSK”中饮食词语的语料筛选 | 第24-26页 |
第三章 饮食类名称词与熟语及其引申——文化内涵和教学方法 | 第26-39页 |
第一节 饮食类名称词与熟语及其引申的文化内涵 | 第27-36页 |
一、饮食类名称词中的食物种类 | 第27-34页 |
二、饮食类名称词中的饮食用具词汇 | 第34-36页 |
第二节 饮食类名称词与熟语及其引申的教学方法 | 第36-39页 |
一、饮食类名称词的教学方法 | 第36-37页 |
二、饮食类名称词的熟语及其引申的教学方法 | 第37-39页 |
第四章 味觉词与熟语及其引申——文化内涵及教学方法 | 第39-49页 |
第一节 味觉词与熟语及其引申的文化内涵 | 第39-46页 |
一、“酸”的由来及由“酸”引申出的词及熟语 | 第40-41页 |
二、“甜”的由来及由“甜”引申出的词及熟语 | 第41-42页 |
三、“苦”字的由来及由“苦”引申出的词及熟语 | 第42-43页 |
四、“辣”的由来以及由“辣”引申出的词及熟语 | 第43-44页 |
五、“咸”的由来以及由“咸”引申出的词及熟语 | 第44-46页 |
第二节 味觉词与熟语及其引申的教学方法 | 第46-49页 |
一、味觉词的教学方法 | 第46页 |
二、味觉词的熟语及其引申的教学方法 | 第46-49页 |
第五章 饮食类动作词与熟语及其引申——文化内涵及教学方法 | 第49-57页 |
第一节 饮食类动作词与熟语及其引申的文化内涵 | 第49-54页 |
一、烹饪动词及由烹饪动词引申出的词及熟语 | 第49-53页 |
二、进食动作词及由进食动作词引申出的词及熟语 | 第53-54页 |
第二节 饮食类动作词与熟语及其引申的教学方法 | 第54-57页 |
一、饮食类动作词的教学方法 | 第54-55页 |
二、饮食类动作词的熟语及其引申教学方法 | 第55-57页 |
第六章 新“HSK”词汇中饮食类词语的教学 | 第57-64页 |
第一节 饮食类词语的教学原则 | 第57-58页 |
一、针对性原则 | 第57页 |
二、实用性原则 | 第57-58页 |
第二节 饮食类词语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 | 第58-61页 |
一、建构主义学习模式过程 | 第58-61页 |
二、建构主义理论下饮食词汇教学方法的创新之处 | 第61页 |
第三节 关于运用饮食类词语的教学方法的建议 | 第61-64页 |
一、饮食类名称词与熟语及其引申的教学方法建议 | 第62页 |
二、味觉词与熟语及其引申的教学方法建议 | 第62页 |
三、饮食类动作词与熟语及其引申的教学方法建议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