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辅料比甜木薯啤酒的研究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1.1 啤酒概述 | 第11-12页 |
1.1.1 啤酒发展 | 第11-12页 |
1.1.2 啤酒分类 | 第12页 |
1.2 木薯概述 | 第12-13页 |
1.2.1 木薯 | 第12-13页 |
1.2.2 木薯主要应用 | 第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1 国内外辅料比啤酒概况 | 第13-14页 |
1.3.2 常用辅料种类 | 第14-15页 |
1.3.3 木薯辅料啤酒发展 | 第15-16页 |
1.4 高辅料啤酒酿造问题 | 第16-17页 |
1.4.1 淀粉分解 | 第16页 |
1.4.2 蛋白质分解 | 第16-17页 |
1.4.3 麦汁过滤 | 第17页 |
1.5 论文立题背景和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5.1 立题背景 | 第17页 |
1.5.2 主要内容 | 第17-18页 |
1.6 课题创新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木薯全粉作辅料糊化工艺建立 | 第19-34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2.2.1 实验原料 | 第19页 |
2.2.2 实验试剂和仪器 | 第19-20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2.2.4 分析方法 | 第22-23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3-32页 |
2.3.1 木薯全粉检测 | 第23页 |
2.3.2 木薯糊化温度测定 | 第23-24页 |
2.3.3 糊化初始温度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4 糊化水料比的影响 | 第25页 |
2.3.5 糊化加酶量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6 响应面优化实验 | 第26-32页 |
2.3.7 木薯糊化流程 | 第32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高辅料比甜木薯啤酒糖化过程 | 第34-64页 |
3.1 引言 | 第34-35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5-41页 |
3.2.1 实验原料 | 第35-36页 |
3.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36-37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3.2.4 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1-62页 |
3.3.1 原料检测 | 第41页 |
3.3.2 糖化温度单因素试验 | 第41-44页 |
3.3.3 蛋白质休止时间的选择 | 第44-45页 |
3.3.4 小麦芽比例(以麦芽计)的选择 | 第45-46页 |
3.3.5 木薯全粉比例的选择 | 第46-47页 |
3.3.6 水料比的选择 | 第47页 |
3.3.7 加酶量的选择 | 第47-50页 |
3.3.8 响应面分析 | 第50-60页 |
3.3.9 糖化流程 | 第60-61页 |
3.3.10 可发酵糖测定 | 第61-62页 |
3.3.11 各辅料比例麦汁可行方案分析 | 第6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麦汁过滤煮沸条件优化 | 第64-75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64-66页 |
4.2.1 实验材料 | 第64页 |
4.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64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64-66页 |
4.2.4 分析方法 | 第66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4页 |
4.3.1 过滤单因素 | 第66-69页 |
4.3.2 过滤响应面优化 | 第69-72页 |
4.3.3 煮沸单因素 | 第72-7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高辅料比甜木薯啤酒的发酵过程探究 | 第75-94页 |
5.1 引言 | 第75页 |
5.2 材料与方法 | 第75-79页 |
5.2.1 实验原料 | 第75-76页 |
5.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 第76-77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77页 |
5.2.4 分析方法 | 第77-7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9-93页 |
5.3.1 定型麦汁参数 | 第79-80页 |
5.3.2 酵母生长曲线 | 第80页 |
5.3.3 初始发酵温度的选择 | 第80-82页 |
5.3.4 酵母接种量的选择 | 第82-83页 |
5.3.5 不同辅料比例麦汁发酵分析 | 第83-90页 |
5.3.6 不同辅料比例啤酒成分分析 | 第90-91页 |
5.3.7 不同辅料比例啤酒感官评价 | 第91-9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94-95页 |
6.2 创新点 | 第95页 |
6.3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1页 |
致谢 | 第101-10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0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