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原料及添加剂论文--食品添加剂论文

一株植物乳杆菌所产细菌素的分离纯化及其特性分析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1-20页
    1.1 研究背景第11页
    1.2 乳酸菌第11-12页
    1.3 细菌素的定义第12-13页
    1.4 细菌素的分类第13-14页
        1.4.1 Class Ia(羊毛硫细菌素)第13页
        1.4.2 Class Ib(迷宫肽)第13页
        1.4.3 Class Ic(Sactibiotics)第13-14页
        1.4.4 Class II(未改性细菌素)第14页
        1.4.5 溶菌素第14页
    1.5 细菌素的纯化第14-16页
        1.5.1 蛋白质的粗提第14-15页
        1.5.2 初步纯化第15-16页
        1.5.3 高度纯化第16页
    1.6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6.1 乳酸菌细菌素的国内研究现状第16-17页
        1.6.2 乳酸菌细菌素的国外研究现状第17页
    1.7 细菌素的应用第17-19页
        1.7.1 畜牧业第17页
        1.7.2 食品工业第17-18页
        1.7.3 医药行业第18-19页
    1.8 研究内容第19-20页
        1.8.1 抑菌乳酸菌的筛选和鉴定第19页
        1.8.2 细菌素硫酸铵沉淀第19页
        1.8.3 细菌素离子交换层析纯化第19页
        1.8.4 细菌素反相高效液相色谱纯化第19页
        1.8.5 细菌素的理化性质测定第19-20页
第二章 产细菌素乳酸菌菌株的筛选和鉴定第20-26页
    2.1 试验材料第20-21页
        2.1.1 菌种第20页
        2.1.2 抑菌试验指示菌株第20页
        2.1.3 培养基第20页
        2.1.4 试验试剂第20-21页
        2.1.5 仪器设备第21页
    2.2 试验方法第21-23页
        2.2.1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第21页
        2.2.2 抑菌活性乳酸菌的筛选第21-22页
        2.2.3 乳酸菌的菌种鉴定第22-2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23-25页
        2.3.1 乳酸菌的分离与纯化第23页
        2.3.2 抑菌活性乳酸菌的筛选第23-24页
        2.3.3 乳酸菌的菌种鉴定第24-25页
    2.4 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细菌素的纯化第26-32页
    3.1 试验材料第26页
        3.1.1 试验材料第26页
        3.1.2 仪器设备第26页
    3.2 试验方法第26-28页
        3.2.1 硫酸铵沉淀第26-27页
        3.2.2 AKTA层析系统纯化第27页
        3.2.3 HPLC高度纯化第27-28页
    3.3 试验结果第28-31页
        3.3.1 硫酸铵沉淀最适浓度的确定第28页
        3.3.2 细菌素的初步纯化第28-30页
        3.3.3 细菌素的高度纯化第30-31页
    3.4 小结第31-32页
第四章 细菌素的理化特性研究第32-44页
    4.1 试验材料第32-33页
        4.1.1 试验试剂第32页
        4.1.2 抑菌试验指示菌株第32页
        4.1.3 培养基第32-33页
        4.1.4 仪器设备第33页
    4.2 实验方法第33-37页
        4.2.1 热稳定性第33页
        4.2.2 贮藏稳定性第33页
        4.2.3 pH耐受性第33-34页
        4.2.4 酶敏感性第34页
        4.2.5 抑菌谱第34-35页
        4.2.6 细菌素的作用方式第35页
        4.2.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35-37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37-43页
        4.3.1 温度稳定性第37页
        4.3.2 贮藏稳定性第37-38页
        4.3.3 pH耐受性第38页
        4.3.4 酶的敏感性第38页
        4.3.5 抑菌谱第38-39页
        4.3.6 细菌素的作用方式第39-40页
        4.3.7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第40-43页
    4.4 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结论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50页
致谢第50-51页
作者简介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脂类和颗粒结合蛋白对小麦A、B淀粉颗粒结构及理化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聚苯胺/石墨烯改性环氧丙烯酸水性抗金属腐蚀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