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1 绪论 | 第10-1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偏误分析 | 第11页 |
| ·词典编纂 | 第11-12页 |
| ·文化研究 | 第12页 |
| ·教学法 | 第12-13页 |
| ·研究对象 | 第13页 |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研究本体分析法 | 第13页 |
| ·文献及研究成果总结法 | 第13页 |
| ·语料分析法 | 第13-14页 |
| ·实际运用分析法 | 第14页 |
| ·语料来源 | 第14-16页 |
| 2 成语概述 | 第16-21页 |
| ·成语的定义 | 第16-17页 |
| ·成语的特征 | 第17-18页 |
| ·历史习用行 | 第17页 |
| ·意义整体性 | 第17页 |
| ·结构凝固性 | 第17-18页 |
| ·风格典雅性 | 第18页 |
| ·韵律协调性 | 第18页 |
| ·形式整体性 | 第18页 |
| ·成语的来源 | 第18-19页 |
| ·神话寓言 | 第18-19页 |
| ·历史事件 | 第19页 |
| ·诗文语句 | 第19页 |
| ·口头俗语 | 第19页 |
| ·成语的构造 | 第19-21页 |
| 3 留学生成语习得偏误类型分析 | 第21-31页 |
| ·误用 | 第21-30页 |
| ·书写偏误 | 第21-23页 |
| ·多字 | 第21-22页 |
| ·少字 | 第22页 |
| ·错字 | 第22页 |
| ·易序 | 第22-23页 |
| ·语义偏误 | 第23-26页 |
| ·以偏概全 | 第23页 |
| ·以全概偏 | 第23-24页 |
| ·语义偏离 | 第24-25页 |
| ·语义重复 | 第25页 |
| ·语义矛盾 | 第25-26页 |
| ·语义不明 | 第26页 |
| ·句法偏误 | 第26-28页 |
| ·主语偏误 | 第26页 |
| ·谓语偏误 | 第26-27页 |
| ·宾语偏误 | 第27页 |
| ·定语偏误 | 第27-28页 |
| ·状语偏误 | 第28页 |
| ·补语偏误 | 第28页 |
| ·语用偏误 | 第28-30页 |
| ·感情色彩不符 | 第28-29页 |
| ·语体色彩不符 | 第29页 |
| ·轻重程度不符 | 第29-30页 |
| ·缺位 | 第30-31页 |
| 4 留学生成语习得偏误原因分析 | 第31-33页 |
| ·成语本身的复杂性 | 第31页 |
| ·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影响 | 第31-32页 |
| ·词典的影响 | 第32页 |
| ·教学方法的影响 | 第32-33页 |
| 5 对外汉语中高级阶段的成语教学建议 | 第33-37页 |
| ·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方面 | 第33页 |
| ·词典编纂方面 | 第33页 |
| ·课堂教学方面 | 第33-37页 |
| ·说文解字法 | 第33页 |
| ·溯源及流法 | 第33-34页 |
| ·语素串讲法 | 第34页 |
| ·以旧释新法 | 第34页 |
| ·创设语境法 | 第34-35页 |
| ·对比分析法 | 第35-37页 |
| 6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附录一“HSK 动态作文语料库”成语偏误例句 | 第42-52页 |
| 附录二《汉语水平词汇与汉字等级大纲》中的四字成语 | 第52-53页 |
| 附录三《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 HSK 六级》中的四字成语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