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1页 |
·《朴通事谚解》的基本情况 | 第9-16页 |
·《朴通事》版本 | 第9-10页 |
·《朴通事谚解》成书年代及时代背景 | 第10-15页 |
·《朴通事谚解》在朝鲜汉语教学史上的地位 | 第15-16页 |
·《朴通事谚解》的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19-21页 |
第2章 《朴通事谚解》的话题分析 | 第21-36页 |
·《朴通事谚解》话题的分类 | 第21-22页 |
·会话体类 | 第21-22页 |
·叙述体类 | 第22页 |
·《朴通事谚解》话题的特点 | 第22-27页 |
·《朴通事谚解》话题的多样性 | 第22-23页 |
·《朴通事谚解》话题的真实性 | 第23-25页 |
·《朴通事谚解》话题的趣味性 | 第25-26页 |
·《朴通事谚解》话题选取的特点 | 第26-27页 |
·《朴通事谚解》话题的文化意义考察 | 第27-36页 |
·价值观 | 第27-28页 |
·饮食文化 | 第28-30页 |
·建筑文化 | 第30-31页 |
·服饰文化 | 第31-32页 |
·各种民俗现象 | 第32-33页 |
·《朴通事谚解》文化项目的特点 | 第33-36页 |
第3章 《朴通事谚解》的语体特点 | 第36-45页 |
·《朴通事谚解》的口语语体特点 | 第36-41页 |
·随意谈话语体 | 第36-37页 |
·商洽谈话语体 | 第37-39页 |
·专题谈话语体 | 第39-40页 |
·用口语表达的叙述体 | 第40-41页 |
·《朴通事谚解》的书面语体特点 | 第41-45页 |
·文学语体 | 第41-42页 |
·公文语体 | 第42-43页 |
·《朴通事谚解》语体方面的其他特点 | 第43-45页 |
第4章 《朴通事谚解》所体现的教材编写原则 | 第45-53页 |
·《朴通事谚解》使用者的特点 | 第45-47页 |
·《朴通事谚解》的使用人群 | 第45-46页 |
·《朴通事谚解》的教学目标 | 第46-47页 |
·《朴通事谚解》的编写目的 | 第47页 |
·《朴通事谚解》的实用性原则 | 第47-49页 |
·语言的实用性 | 第47-48页 |
·内容的实用性 | 第48-49页 |
·编写体例的实用性 | 第49页 |
·《朴通事谚解》的针对性原则 | 第49-51页 |
·内容和语言的针对性 | 第49-50页 |
·教材编写的针对性 | 第50-51页 |
·语言对比的针对性 | 第51页 |
·《朴通事谚解》的其他编写原则 | 第51-53页 |
第5章 《朴通事谚解》对当代对外汉语口语教材编写的启示 | 第53-57页 |
·语体方面的启示 | 第53页 |
·教材编写原则的启示 | 第53-55页 |
·中外合编原则的启示 | 第53-54页 |
·其他编写原则的启示 | 第54-55页 |
·文化教学方面的启示 | 第55-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