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11-18页 |
1.1 魔芋 | 第11页 |
1.2 魔芋多糖(KGM) | 第11页 |
1.3 魔芋寡糖(KOS) | 第11-12页 |
1.4 魔芋寡糖的生物活性 | 第12-13页 |
1.4.1 对有益微生物的促生长作用 | 第12页 |
1.4.2 降血糖 | 第12页 |
1.4.3 增强免疫调节功能作用 | 第12页 |
1.4.4 降血脂 | 第12页 |
1.4.5 抗氧化能力 | 第12页 |
1.4.6 抗炎能力 | 第12-13页 |
1.5 酶法制备KOS的进展 | 第13-14页 |
1.5.1 物理法 | 第13页 |
1.5.2 化学法 | 第13页 |
1.5.3 酶解法 | 第13-14页 |
1.6 魔芋寡糖的分离纯化 | 第14-15页 |
1.6.1 葡聚糖凝胶分离法 | 第14页 |
1.6.2 硅胶柱分离法 | 第14页 |
1.6.3 微生物发酵法 | 第14-15页 |
1.6.4 膜分离法 | 第15页 |
1.7 食源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的研究概况 | 第15-16页 |
1.7.1 ACE对血压的调节机制 | 第15-16页 |
1.7.2 降血压寡糖的活性机理 | 第16页 |
1.8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16-18页 |
2 材料与法 | 第18-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1页 |
2.1.1 原材料 | 第18-21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1-26页 |
2.2.1 水分测定 | 第21页 |
2.2.2 可溶性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21-22页 |
2.2.3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第22-23页 |
2.2.4 总糖含量的测定 | 第23-24页 |
2.2.5 灰分含量的测定 | 第24页 |
2.2.6 淀粉含量测定 | 第24-25页 |
2.2.7 可溶性蛋白的测定 | 第25-26页 |
2.2.8 粗纤维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2.9 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2.10 脂肪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3 魔芋多糖的提取方法 | 第26-27页 |
2.3.1 魔芋多糖的提取 | 第26页 |
2.3.2 糖含量测定 | 第26页 |
2.3.3 多糖中蛋白质的去除 | 第26-27页 |
2.3.4 全波长扫描 | 第27页 |
2.4 魔芋多糖提取的条件优化 | 第27-28页 |
2.4.1 单因素试验 | 第27页 |
2.4.2 正交试验 | 第27页 |
2.4.3 验证试验 | 第27-28页 |
2.5 魔芋多糖的降解 | 第28-32页 |
2.5.1 β-甘露聚糖酶酶活力测定 | 第28-30页 |
2.5.2 魔芋多糖酶解单因素试验 | 第30-32页 |
2.5.3 魔芋多糖酶解正交实验 | 第32页 |
2.5.4 验证试验 | 第32页 |
2.6 ACE抑制率的测定 | 第32-34页 |
2.6.1 溶液配制 | 第32-33页 |
2.6.2 操作方法 | 第33-34页 |
2.7 最佳酶解条件下产物的分析 | 第34-35页 |
2.7.1 产物的聚合度 | 第34页 |
2.7.2 TLC分析 | 第34页 |
2.7.3 HPLC(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 第34-35页 |
2.8 最佳酶解条件下产物的全乙酰化 | 第35-36页 |
2.8.1 吡啶-醋酸酐法 | 第35页 |
2.8.2 硅胶柱纯化全乙酰化酶解产物 | 第35-36页 |
2.8.3 TLC(薄层色谱)分析 | 第36页 |
2.9 AC-P3结构分析 | 第36-37页 |
2.9.1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36页 |
2.9.2 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 | 第36-37页 |
2.9.3 α-比旋光度测定 | 第37页 |
2.10 AC-P3脱乙酰 | 第37-38页 |
2.10.1 阳离子交换树脂预处理方法 | 第37页 |
2.10.2 甲醇钠-甲醇溶液的配置 | 第37-38页 |
2.10.3 脱乙酰 | 第38页 |
2.10.4 脱盐 | 第38页 |
2.11 P3结构分析 | 第38-39页 |
2.11.1 单糖组成成分分析 | 第38-39页 |
2.11.2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39页 |
2.11.3 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分析 | 第39页 |
2.11.4 α-比旋光度测定 | 第39页 |
2.12 P3的ACE抑制率及IC_(50)测定 | 第39-40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40-60页 |
3.1 魔芋基本成分的测定 | 第40页 |
3.2 魔芋多糖的提取实验结果分析 | 第40-44页 |
3.2.1 魔芋多糖的糖含量 | 第40-41页 |
3.2.2 全波长扫描 | 第41页 |
3.2.3 单因素试验 | 第41-43页 |
3.2.4 正交试验 | 第43-44页 |
3.2.5 验证试验 | 第44页 |
3.3 β-甘露聚糖酶酶活力测定 | 第44页 |
3.4 魔芋多糖酶解单因素试验 | 第44-48页 |
3.4.1 酶解温度变量 | 第44-45页 |
3.4.2 酶解时间变量 | 第45页 |
3.4.3 加酶量变量 | 第45-46页 |
3.4.4 魔芋胶浓度变量 | 第46页 |
3.4.5 正交试验 | 第46-48页 |
3.5 ACE抑制率的测定 | 第48页 |
3.6 最佳酶解条件下产物的分析 | 第48-50页 |
3.6.1 平均聚合度的计算 | 第48页 |
3.6.2 产物的TLC分析 | 第48-49页 |
3.6.3 产物的HPLC分析 | 第49-50页 |
3.7 最佳酶解条件下产物的分级醇沉 | 第50页 |
3.8 全乙酰化及分离纯化 | 第50-51页 |
3.9 AC-P3结构分析 | 第51-54页 |
3.9.1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51-53页 |
3.9.2 AC-P3飞行质谱(MALDI-TOF-MS)分析 | 第53-54页 |
3.9.3 AC-P3α-比旋光度分析 | 第54页 |
3.10 AC-P3脱乙酰 | 第54页 |
3.11 P3结构分析 | 第54-58页 |
3.11.1 单糖组成分析 | 第54-56页 |
3.11.2 核磁共振(NMR)分析 | 第56-58页 |
3.11.3 P3飞行质谱(MALDI-TOF-MS)分析 | 第58页 |
3.11.4 P3 α-比旋光度分析 | 第58页 |
3.12 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3.13 P3的ACE抑制率及IC_(50)测定 | 第59-60页 |
4 结论 | 第60-61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60页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0页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60-61页 |
5 展望 | 第61-62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2-69页 |
7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9-70页 |
8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