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酿造工业论文--调味品的生产论文--食用色素论文

玉米蛋白粉中玉米黄色素和醇溶蛋白的提取技术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16页
    1.1 玉米蛋白粉的概况第10页
    1.2 玉米黄色素第10-12页
        1.2.1 玉米黄色素的提取方法第11-12页
        1.2.2 玉米黄色素的应用第12页
    1.3 玉米醇溶蛋白第12-14页
        1.3.1 玉米醇溶蛋白的组成与结构第12-13页
        1.3.2 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方法第13-14页
        1.3.3 玉米醇溶蛋白的应用第14页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第14-16页
第2章 超声波辅助提取玉米蛋白粉中的玉米黄色素第16-28页
    2.1 前言第16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16-18页
        2.2.1 材料与试剂第16-17页
        2.2.2 仪器与设备第17页
        2.2.3 试验方法第17-18页
        2.2.4 数据分析第18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18-26页
        2.3.1 最大吸收波长第18-19页
        2.3.2 标准曲线第19页
        2.3.3 提取溶剂的选择第19-20页
        2.3.4 pH值对玉米黄色素得率的影响第20页
        2.3.5 料液比对玉米黄色素得率的影响第20-21页
        2.3.6 超声时间对玉米黄色素得率的影响第21-22页
        2.3.7 超声波功率对玉米黄色素得率的影响第22-23页
        2.3.8 优化试验第23-26页
        2.3.9 验证实验第26页
    2.4 讨论第26页
    2.5 本章小结第26-28页
第3章 微波辅助提取玉米蛋白粉中的玉米黄色素第28-39页
    3.1 引言第28页
    3.2 材料与方法第28-30页
        3.2.1 材料与试剂第28页
        3.2.2 仪器与设备第28-29页
        3.2.3 试验方法第29-30页
        3.2.4 试验重复次数及统计方法第30页
    3.3 结果与分析第30-38页
        3.3.1 最大吸收波长第30页
        3.3.2 标准曲线第30-31页
        3.3.3 提取溶剂的选择第31页
        3.3.4 pH值对玉米黄色素得率的影响第31-32页
        3.3.5 料液比对玉米黄色素得率的影响第32-33页
        3.3.6 微波功率对玉米黄色素得率的影响第33页
        3.3.7 微波时间对玉米黄色素得率的影响第33-34页
        3.3.8 优化试验第34-38页
        3.3.9 验证试验第38页
    3.4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4章 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研究第39-50页
    4.1 引言第39页
    4.2 材料与方法第39-41页
        4.2.1 材料与试剂第39-40页
        4.2.2 仪器与设备第40页
        4.2.3 试验方法第40-41页
    4.3 结果与分析第41-48页
        4.3.1 氧化剂H_2O_2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41-42页
        4.3.2 还原剂Na_2SO_3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42-43页
        4.3.3 不同金属离子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43页
        4.3.4 含氧酸根阴离子对玉来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43-44页
        4.3.5 光照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44页
        4.3.6 温度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44-45页
        4.3.7 pH值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45-46页
        4.3.8 蔗糖浓度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46页
        4.3.9 常用食品添加剂对玉米黄色素稳定性的影响第46-48页
    4.4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5章 玉米蛋白粉中玉米醇溶蛋白的提取及性质第50-60页
    5.1 引言第50页
    5.2 材料与方法第50-53页
        5.2.1 实验材料第50页
        5.2.2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50-51页
        5.2.3 试验方法第51-52页
        5.2.4 试验重复次数及统计方法第52-53页
    5.3 结果与分析第53-58页
        5.3.1 醇溶蛋白的最大吸收波长第53页
        5.3.2 乙醇浓度对醇溶蛋白吸光度值的影响第53-54页
        5.3.3 料液比对醇溶蛋白吸光度值的影响第54页
        5.3.4 温度对醇溶蛋白吸光度值的影响第54-55页
        5.3.5 提取时间对醇溶蛋白吸光度值的影响第55页
        5.3.6 优化试验第55-56页
        5.3.7 验证试验第56-57页
        5.3.8 醇溶蛋白的得率第57页
        5.3.9 醇溶蛋白的吸水性第57页
        5.3.10 醇溶蛋白的持水力第57-58页
        5.3.11 醇溶蛋白的吸油性第58页
    5.4 讨论第58-59页
    5.5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结论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66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第66-67页
致谢第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发酵蔬菜中乳酸菌产苯乳酸的代谢调控
下一篇:大枣中环磷酸腺苷的提取纯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