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文献综述 | 第11-15页 |
1.2.1 汉语转折连词研究 | 第11-13页 |
1.2.2 中外转折连词对比研究 | 第13-14页 |
1.2.3 中乌词汇对比研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目的 | 第15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1.5 研究方法与对象 | 第16-17页 |
第二章 汉乌转折连词 | 第17-39页 |
2.1 乌克兰语转折连词“АлЕ”、“протЕ”、“однАк”的特征 | 第17-28页 |
2.1.1 乌克兰连词的分类 | 第17-18页 |
2.1.2 转折连词的基本信息 | 第18-19页 |
2.1.3 连词“протЕ”的特征 | 第19-20页 |
2.1.4 转折复句中标点符号的重要性 | 第20-22页 |
2.1.5 转折连词与插入词的区别 | 第22-23页 |
2.1.6 转折连词“АлЕ”的特征 | 第23-25页 |
2.1.7 转折连词的分割位置 | 第25-28页 |
2.2 汉语转折连词“但是”、“可是”、“不过”、“只是”比较 | 第28-39页 |
2.2.1 汉语转折连词的分类 | 第28-29页 |
2.2.2 “但是”与“但”的区别 | 第29-30页 |
2.2.3 “可是”与“可”的区别 | 第30-31页 |
2.2.4 “不过”与“只是”的语义 | 第31-32页 |
2.2.5 转折的语境 | 第32页 |
2.2.6 语气轻重方面 | 第32-33页 |
2.2.7 转折连词与转折副词 | 第33-34页 |
2.2.8 核心语段的信息 | 第34-35页 |
2.2.9 句位位置 | 第35-36页 |
2.2.10 句法条件 | 第36-37页 |
2.2.11 程序意义 | 第37-39页 |
第三章 汉乌转折连词对比分析 | 第39-45页 |
3.1 分类异同 | 第39-40页 |
3.2 语义方面的异同 | 第40页 |
3.3 搭配与停顿的异同 | 第40-42页 |
3.4 句子中的位置 | 第42-43页 |
3.5 词法方面的异同 | 第43页 |
3.6 转折连词翻译的难题 | 第43-45页 |
第四章 乌克兰汉语学习者的汉语转折词应用的调查和分析 | 第45-54页 |
4.1 调查背景 | 第45页 |
4.2 调查方法 | 第45页 |
4.3 调查目的对象 | 第45页 |
4.4 调查对象 | 第45页 |
4.5 调查内容设计 | 第45-46页 |
4.6 调查实施 | 第46页 |
4.7 调查结果分析 | 第46-53页 |
4.7.1 乌克兰汉语学习者基本信息分析 | 第46-48页 |
4.7.2 转折连词的难点分析 | 第48-53页 |
4.8 调查结语 | 第53-54页 |
第五章 汉语转折连词偏误原因分析及教学对策 | 第54-61页 |
5.1 偏误原因分析 | 第54-60页 |
5.1.1 教材分析 | 第54-60页 |
5.1.2 母语迁移 | 第60页 |
5.2 教学和学习建议 | 第60-61页 |
结语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8页 |
附录 | 第68-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