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29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0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1.1.3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综述 | 第11-24页 |
1.2.1 自我概念 | 第11-17页 |
1.2.2 亲社会行为 | 第17-23页 |
1.2.3 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关系 | 第23-24页 |
1.3 研究思路、方法及内容 | 第24-26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24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1.3.3 研究内容 | 第25-26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1.4.1 研究重点 | 第26页 |
1.4.2 研究难点 | 第26页 |
1.4.3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6-27页 |
1.5 概念厘定 | 第27-29页 |
1.5.1 大学生 | 第27页 |
1.5.2 自我概念 | 第27页 |
1.5.3 亲社会行为 | 第27-29页 |
2 大学生自我概念和亲社会行为现状 | 第29-48页 |
2.1 调查概况 | 第29-32页 |
2.1.1 调查对象 | 第29-30页 |
2.1.2 研究工具 | 第30页 |
2.1.3 研究假设 | 第30页 |
2.1.4 统计方法 | 第30-31页 |
2.1.5 信效度分析 | 第31-32页 |
2.2 调查现状 | 第32-42页 |
2.2.1 自我概念 | 第32-37页 |
2.2.2 亲社会行为 | 第37-42页 |
2.3 讨论 | 第42-46页 |
2.4 结论 | 第46-48页 |
3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关系 | 第48-64页 |
3.1 研究方法 | 第48页 |
3.1.1 研究对象 | 第48页 |
3.1.2 研究假设 | 第48页 |
3.1.3 数据处理 | 第48页 |
3.2 研究结果 | 第48-56页 |
3.3 分析与讨论 | 第56-62页 |
3.3.1 相关性分析:自我概念与亲社会行为关系密切 | 第56-57页 |
3.3.2 回归分析:自我概念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 第57-62页 |
3.4 小结 | 第62-64页 |
4 提升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策略 | 第64-68页 |
4.1 道德伦理自我层面 | 第64-65页 |
4.1.1 榜样引领作用 | 第64页 |
4.1.2 塑造道德人格 | 第64-65页 |
4.2 社会自我层面 | 第65-66页 |
4.2.1 优化社会环境 | 第65页 |
4.2.2 发挥移情功能 | 第65-66页 |
4.3 自我行动层面 | 第66-67页 |
4.3.1 学习知识技能 | 第66页 |
4.3.2 强化实践训练 | 第66-67页 |
4.4 自我满意层面 | 第67-68页 |
4.4.1 正确认识自我 | 第67页 |
4.4.2 正视负面情绪 | 第67-68页 |
结语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3页 |
附录 | 第73-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