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1. 绪论 | 第12-31页 |
·前言 | 第12-13页 |
·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核心概念、基本理论与文献综述 | 第14-30页 |
·疏离感 | 第14-19页 |
·疏离感的定义 | 第14-15页 |
·疏离感的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青少年疏离感的相关研究 | 第16-19页 |
·自尊 | 第19-22页 |
·自尊的定义 | 第19页 |
·自尊的相关理论 | 第19-21页 |
·青少年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21-22页 |
·民族认同 | 第22-26页 |
·民族认同的定义 | 第22-23页 |
·民族认同的理论 | 第23-24页 |
·青少年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 | 第24-26页 |
·疏离感、自尊、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综述 | 第26-28页 |
·疏离感与自尊的相关研究 | 第26页 |
·疏离感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 | 第26页 |
·自尊与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 | 第26-27页 |
·疏离感、自尊、民族认同的相关研究 | 第27-28页 |
·对已有文献的分析 | 第28-30页 |
·对国内青少年疏离感研究的分析 | 第28页 |
·对国内青少年自尊研究的分析 | 第28页 |
·对国内青少年民族认同研究的分析 | 第28-29页 |
·对国内疏离感、自尊、民族认同三者之间关系研究的分析 | 第29-30页 |
·研究方法及内容 | 第30页 |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研究内容 | 第30页 |
·创新之处 | 第30-31页 |
2. 研究过程与研究结果 | 第31-41页 |
·研究假设 | 第31页 |
·研究过程与研究工具 | 第31-32页 |
·研究样本 | 第31页 |
·研究工具 | 第31-32页 |
·数据分析 | 第32页 |
·研究数据与数据分析 | 第32-41页 |
·疏离感概况 | 第32-34页 |
·疏离感现状 | 第32-33页 |
·疏离感在其他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33-34页 |
·自尊概况 | 第34-35页 |
·自尊现状 | 第34页 |
·自尊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34-35页 |
·民族认同概况 | 第35-37页 |
·民族认同现状 | 第35页 |
·民族认同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性检验 | 第35-37页 |
·疏离感、自尊以及民族认同之间的关系 | 第37-39页 |
·疏离感与自尊的相关关系 | 第37页 |
·疏离感与民族认同的相关关系 | 第37-38页 |
·自尊与民族认同的相关关系 | 第38页 |
·自尊、民族认同对社会疏离感的预测 | 第38页 |
·自尊、民族认同对人际疏离感的预测 | 第38-39页 |
·自尊、民族认同对环境疏离感的预测 | 第39页 |
·自尊、民族认同对总疏离感的预测 | 第39页 |
·自尊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39-41页 |
3. 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41-48页 |
·疏离感现状分析 | 第41-42页 |
·自尊现状分析 | 第42-43页 |
·民族认同现状分析 | 第43-45页 |
·疏离感和自尊的关系 | 第45页 |
·疏离感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 第45-46页 |
·自尊与民族认同的关系 | 第46页 |
·自尊、民族认同对疏离感的预测 | 第46-47页 |
·自尊在人际疏离感和本民族社会认同之间的中介作用 | 第47-48页 |
4. 建议 | 第48-53页 |
·政府制定具体政策,定期举行相应活动,并加强监督 | 第48-49页 |
·学校要多方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 第49-50页 |
·重视家庭教育在中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 | 第50-51页 |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参预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学生互动互助,解决自身问题 | 第51-53页 |
5. 结束语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3-54页 |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研究不足 | 第54页 |
·研究展望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附录 | 第61-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