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2页 |
(一)选题缘由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一)关于机制与长效机制的研究 | 第12-14页 |
(二)关于学习观教育长效机制的研究 | 第14-15页 |
(三)关于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的研究 | 第15-16页 |
(四)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长效机制的研究 | 第16-19页 |
三、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9-20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9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第一章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长效机制的概述 | 第20-30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2页 |
(一)机制和长效机制 | 第20-21页 |
(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 | 第21-22页 |
(三)“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长效机制 | 第22页 |
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的内在联系 | 第22-25页 |
(一)“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具有一致性 | 第23-24页 |
(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 | 第24-25页 |
三、构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长效机制的意义 | 第25-30页 |
(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客观要求 | 第25-26页 |
(二)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举措 | 第26-27页 |
(三)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体现 | 第27-28页 |
(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 | 第28-30页 |
第二章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30-38页 |
一、“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机制的成果 | 第30-32页 |
(一)初步建立了学校为主体的育人机制 | 第30-31页 |
(二)初步建立了课堂为主导的引导机制 | 第31页 |
(三)初步创立了形式多样的品牌活动 | 第31-32页 |
二、“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机制的不足 | 第32-35页 |
(一)科学性不足 | 第32-33页 |
(二)系统性不足 | 第33-34页 |
(三)保障性不足 | 第34-35页 |
三、“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机制存在不足的原因 | 第35-38页 |
(一)传统育人机制的长期影响 | 第35-36页 |
(二)教育环境建设不够完善 | 第36-37页 |
(三)个体认知的影响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长效机制的构建 | 第38-58页 |
一、构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长效机制的原则 | 第38-40页 |
(一)主体性原则 | 第38-39页 |
(二)动态性原则 | 第39页 |
(三)实践性原则 | 第39-40页 |
(四)系统性原则 | 第40页 |
二、构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机制的要素 | 第40-44页 |
(一)核心要素——“三爱”教育的主体 | 第41-42页 |
(二)关键要素——“三爱”教育的运行目标 | 第42页 |
(三)基础要素——“三爱”教育运行的环境 | 第42-43页 |
(四)保障要素——“三爱”教育运行的资源 | 第43-44页 |
三、构建“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长效机制的内容 | 第44-58页 |
(一)教育引导的长效机制 | 第44-46页 |
(二)宣传示范的长效机制 | 第46-48页 |
(三)环境育人的长效机制 | 第48-51页 |
(四)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 | 第51-53页 |
(五)考核激励的长效机制 | 第53-55页 |
(六)全面保障的长效机制 | 第55-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注释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附录: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