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5页 |
| 1 绪论 | 第15-16页 |
| ·研究的背景 | 第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6-30页 |
| ·成就动机的概念界定 | 第16页 |
| ·成就动机的理论 | 第16-21页 |
| ·成就归因的理论 | 第21-23页 |
| ·自我效能感的研究 | 第23-26页 |
| ·成就归因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 第26-27页 |
| ·成就动机与成就归因的关系研究 | 第27-28页 |
| ·成就动机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 第28-29页 |
| ·以往研究的局限与不足 | 第29-30页 |
| 3 研究的总体思路与设计 | 第30-33页 |
| ·研究的目的 | 第30页 |
| ·研究的思路与构想 | 第30-31页 |
| ·研究的内容与假设 | 第31页 |
| ·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第31-32页 |
| ·研究的步骤与流程 | 第32-33页 |
| 4 民办中学学生成就动机、成就归因和自我效能感关系的研究 | 第33-41页 |
| ·研究目的 | 第33页 |
| ·对象与方法 | 第33-35页 |
| ·统计工具:SPSS 17.0 | 第35页 |
| ·统计方法 | 第35页 |
| ·不同类型中学的初中生在成就动机、成就归因和自我效能感方面的一般特点 | 第35-37页 |
| ·不同类型中学的学生成就动机、成就归因和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 第37-40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40-41页 |
| 5 不同类型民办中学学生在成就动机、成就归因和自我效能感方面人口学变量差异分析 | 第41-57页 |
| ·研究目的 | 第41页 |
| ·对象与方法 | 第41页 |
| ·成就动机在性别、学习和学校间的差异 | 第41-42页 |
|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性别、学习、年级和学校间的差异 | 第42-44页 |
| ·成功归因、期望、情感在性别、学习、干群、年级和学校间的差异 | 第44-54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54-57页 |
| 6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归因与成就动机间的调节效应 | 第57-68页 |
| ·研究目的 | 第57页 |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第57页 |
| ·成功背景下学业自我效能感在考试归因与成就动机间的调节效应 | 第57-58页 |
| ·成功情景下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归因各因子与成就动机之间的调节作用 | 第58-60页 |
| ·成功情景下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归因各因子和成就动机间的调节作用 | 第60-61页 |
| ·失败情景下学业自我效能感归因各因子与成就动机间的调节效应 | 第61-62页 |
| ·在失败情景下学习能力自我效能感归因各因子与成就动机间的调节作用 | 第62-64页 |
| ·在失败情景下学习行为自我效能感归因各因子与成就动机间的调节作用 | 第64-66页 |
| ·讨论与小结 | 第66-68页 |
| 7 讨论与结论 | 第68-76页 |
| ·初中学生的成就动机的发展特点 | 第68-69页 |
| ·成就归因的发展特点 | 第69-71页 |
| ·初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的发展特点 | 第71-72页 |
| ·成就动机和成就归因的关系 | 第72页 |
| ·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72-73页 |
| ·成就归因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 | 第73页 |
| ·学业自我效能感在成就归因与成就动机间的调节效应 | 第73-74页 |
| ·教育教学的建议 | 第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75-76页 |
| 参考文献 | 第76-80页 |
| 附录一 | 第80-88页 |
| 附件二 | 第88-89页 |
| 致谢 | 第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