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第9页 |
一、客观方面 | 第9页 |
二、主观方面 | 第9页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0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0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范围 | 第10-11页 |
一、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二、研究范围 | 第11页 |
第五节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 第11-15页 |
一、问候语的历时研究 | 第11页 |
二、问候语的共时研究 | 第11-12页 |
三、问候语的对比研究 | 第12-13页 |
四、对外汉语教学中关于问候语的研究 | 第13-14页 |
五、泰国留学生汉语问候语习得情况研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问候语概述 | 第15-19页 |
第一节 问候语的定义 | 第15页 |
一、什么是问候语 | 第15页 |
二、广义问候语 | 第15页 |
三、狭义问候语 | 第15页 |
第二节 问候语类型 | 第15-17页 |
一、普通式问候语 | 第15-16页 |
二、称谓式问候语 | 第16页 |
三、祝愿式问候语 | 第16-17页 |
四、关心式问候语 | 第17页 |
五、交谈式问候语 | 第17页 |
六、称赞式问候语 | 第17页 |
第三节 问候语特点 | 第17-19页 |
一、相互性 | 第17-18页 |
二、对象性 | 第18页 |
三、区域性 | 第18页 |
四、时代性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初级阶段泰国留学生使用汉语问候语调查结果分析 | 第19-24页 |
第一节 调查概况 | 第19-20页 |
一、调查问卷 | 第19页 |
二、调查目的 | 第19-20页 |
三、调查对象 | 第20页 |
第二节 调查结果分析 | 第20-22页 |
一、选择题分析 | 第20-21页 |
二、判断题分析 | 第21-22页 |
第三节 泰国留学生汉语问候语使用情况分析 | 第22-24页 |
一、对于汉语中特有的亲属称谓语较为陌生 | 第22页 |
二、把汉语“你好”与泰语“???????????/??????????”混为一谈 | 第22-23页 |
三、对于当今的社会泛称掌握薄弱 | 第23页 |
四、没有准确掌握传统问候语 | 第23页 |
五、难于理解交谈式问候语 | 第23-24页 |
第四章 初级阶段泰国留学生使用汉语问候语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4-29页 |
第一节 与学习策略相关 | 第24-25页 |
一、受回避策略的影响 | 第24页 |
二、缺乏自我监控能力 | 第24-25页 |
第二节 教师、教材的影响 | 第25-27页 |
一、教材的影响 | 第25-26页 |
二、教师的影响 | 第26-27页 |
第三节 母语文化的影响 | 第27-29页 |
一、中泰文化差异 | 第27-28页 |
二、价值观的取向差异 | 第28-29页 |
第五章 对泰汉语问候语教学的建议 | 第29-34页 |
第一节 对学生方面的建议 | 第29-30页 |
一、学生应形成跨文化意识 | 第29页 |
二、学生应加强学习策略意识 | 第29-30页 |
三、学生应学会克服母语文化负迁移 | 第30页 |
四、学生应学会调控个人情绪 | 第30页 |
第二节 对教师方面的建议 | 第30-32页 |
一、教师应重视汉语问候语教学 | 第30-31页 |
二、教师应注重讲解问候语的文化内涵 | 第31页 |
三、教师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 | 第31-32页 |
第三节 对教材设计内容方面的建议 | 第32-34页 |
一、增加问候语的数量及练习操练 | 第32页 |
二、语言要真实 | 第32页 |
三、形式要多样 | 第32-33页 |
四、内容要新颖 | 第33-34页 |
第六章 问候语教学方法 | 第34-37页 |
第一节 游戏教学法 | 第34页 |
一、游戏教学法概念 | 第34页 |
二、游戏教学法运用 | 第34页 |
第二节 情景教学法 | 第34-35页 |
一、情景教学法概念 | 第34-35页 |
二、情景教学法运用 | 第35页 |
第三节 对比教学法 | 第35页 |
一、对比教学法概念 | 第35页 |
二、对比教学法运用 | 第35页 |
第四节 多媒体教学法 | 第35-37页 |
一、多媒体教学法概念 | 第35-36页 |
二、多媒体教学法运用 | 第36-37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37-38页 |
第一节 结语 | 第37页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第37-38页 |
附录 | 第38-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6页 |
后记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