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反问句的教学设计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0.1 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0.1.1 形式研究 | 第10-11页 |
0.1.2 语义研究 | 第11页 |
0.1.3 语用研究 | 第11页 |
0.1.4 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1-12页 |
0.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0.3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0.4 语料说明 | 第13-14页 |
第1章 反问句的形式标记及语义使用背景 | 第14-24页 |
1.1 反问句的形式标记 | 第14-16页 |
1.1.1 是非型反问句 | 第14页 |
1.1.2 特指型反问句 | 第14-15页 |
1.1.3 选择型反问句 | 第15页 |
1.1.4 正反型反问句 | 第15-16页 |
1.2 各类型反问句的共性 | 第16-17页 |
1.3 反问句的语义使用背景 | 第17-23页 |
1.3.1 表独到见解的语境 | 第17-18页 |
1.3.2 辩论的语境 | 第18-19页 |
1.3.3 不满的语境 | 第19-22页 |
1.3.4 客套的语境 | 第22页 |
1.3.5 反预期的语境 | 第22-23页 |
1.4 小结 | 第23-24页 |
第2章 反问句的相关教材调查分析 | 第24-30页 |
2.1 汉语师资培养教材的调查 | 第24-27页 |
2.1.1 反问句的归属及分类 | 第26页 |
2.1.2 反问句的语用讲解 | 第26-27页 |
2.1.3 反问句的形式标记 | 第27页 |
2.2 汉语学习者所用教材的调查 | 第27-29页 |
2.2.1 反问句的知识讲解 | 第27-28页 |
2.2.2 反问句的习题设计 | 第28-29页 |
2.3 小结 | 第29-30页 |
第3章 基于HSK动态语料库的反问句偏误调查 | 第30-36页 |
3.1 偏误类型 | 第30-34页 |
3.1.1 杂糅 | 第30-31页 |
3.1.2 错位 | 第31页 |
3.1.3 遗漏 | 第31-32页 |
3.1.4 误加 | 第32页 |
3.1.5 时态偏误 | 第32-33页 |
3.1.6 错词 | 第33页 |
3.1.7 错标 | 第33-34页 |
3.2 偏误原因 | 第34-35页 |
3.2.1 母语负迁移 | 第34页 |
3.2.2 目的语知识负迁移 | 第34页 |
3.2.3 教材和教师的影响 | 第34-35页 |
3.3 小结 | 第35-36页 |
第4章 反问句的教学设计 | 第36-50页 |
4.1 教学分析 | 第36页 |
4.1.1 教学对象 | 第36页 |
4.1.2 教材分析 | 第36页 |
4.1.3 教学重点难点 | 第36页 |
4.2 教学原则 | 第36-39页 |
4.2.1 趣味性原则 | 第37页 |
4.2.2 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原则 | 第37页 |
4.2.3 循序渐进原则 | 第37-38页 |
4.2.4 交际互动原则 | 第38-39页 |
4.3 教学方法 | 第39-42页 |
4.3.1 情景法 | 第39-40页 |
4.3.2 讲授法 | 第40-41页 |
4.3.3 比较法 | 第41-42页 |
4.3.4 偏误分析法 | 第42页 |
4.4 《各有所爱》中各类型反问句的教学设计 | 第42-49页 |
4.4.1 是非型反问句的教学 | 第43-46页 |
4.4.2 特指型反问句的教学 | 第46-48页 |
4.4.3 选择型和正反型反问句的教学 | 第48-49页 |
4.5 小结 | 第49-50页 |
结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
调查问卷 | 第54-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到学术论文目录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