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腊肉 | 第11页 |
·腊肉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1-12页 |
·安全问题 | 第11-12页 |
·工艺落后,难以工业化生产 | 第12页 |
·设备落后 | 第12页 |
·腊肉中微生物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 | 第13-1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物学特性 | 第13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危害 | 第13-14页 |
·腊肉生产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状况 | 第14页 |
·金黄色葡萄球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天然防腐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控制技术 | 第15-18页 |
·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控制技术 | 第16-17页 |
·多酚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控制技术 | 第17-18页 |
·黄酮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控制技术 | 第18页 |
·合成防腐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控制技术 | 第18-19页 |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 第19-22页 |
·立题依据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添加剂对腊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 | 第22-32页 |
·前言 | 第22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2-23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22-2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3-24页 |
·菌种 | 第23页 |
·培养基 | 第23页 |
·粤式腊肉的制作流程 | 第23页 |
·取样与样品处理 | 第23-24页 |
·抑菌效果分析 | 第2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24-30页 |
·尼泊酸酯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 | 第24-25页 |
·壳聚糖和苯甲酸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比较 | 第25-26页 |
·壳聚糖和苯甲酸钠在不同pH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比较 | 第26-27页 |
·不同物质组成的迷迭香样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 | 第27页 |
·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 | 第27-30页 |
·不同浓度的Nisin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 | 第30页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复合添加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效果研究 | 第32-40页 |
·前言 | 第32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32-34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2-33页 |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试验设备 | 第32-33页 |
·菌种 | 第33页 |
·培养基 | 第33页 |
·粤式腊肉的制作流程 | 第33-34页 |
·细菌培养及菌悬液制备 | 第34页 |
·D-最优混料试验设计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建立模型 | 第35-36页 |
·交互因子分析 | 第36-38页 |
·最优配方的确定 | 第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四章 复合防腐剂在粤式腊肉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 第40-53页 |
·前言 | 第40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0-41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主要试剂 | 第40-41页 |
·实验设备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5页 |
·粤式腊肉的配方 | 第41页 |
·工艺流程 | 第41页 |
·细菌接种 | 第41-42页 |
·细菌计数 | 第42页 |
·一级模型的建立 | 第42-43页 |
·建立二级模型 | 第43-44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44-4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5-51页 |
·复合防腐剂对粤式腊肉中细菌总数的影响 | 第45-46页 |
·复合防腐剂对粤式腊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数的影响 | 第46-47页 |
·粤式腊肉中金黄色葡萄球菌一级模型的建立 | 第47-49页 |
·建立粤式腊肉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二级模型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3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53-55页 |
一、结论 | 第53页 |
二、展望 | 第53-54页 |
三、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件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