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3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页 |
二、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9-10页 |
三、理论背景 | 第10-13页 |
(一)跨文化传播及跨文化传播学的发展 | 第10页 |
(二)跨文化传播学的理论框架 | 第10-13页 |
第二章 电视节目“汉语桥”及其跨文化传播的意义 | 第13-20页 |
一、“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概况 | 第13-16页 |
(一)“汉语桥”比赛赛制 | 第14-15页 |
(二)“汉语桥”决赛及总决赛比赛环节 | 第15-16页 |
(三)“汉语桥”比赛节目制作 | 第16页 |
二、电视节目“汉语桥”的跨文化传播意义 | 第16-20页 |
(一)政治生活层面 | 第16-17页 |
(二)经济发展层面 | 第17-18页 |
(三)文化传播层面 | 第18-19页 |
(四)国家形象层面 | 第19-20页 |
第三章“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传播要素分析 | 第20-30页 |
一、传播者 | 第20-22页 |
(一)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总部 | 第20页 |
(二)湖南卫视 | 第20-21页 |
(三)比赛主持人 | 第21页 |
(四)比赛评委 | 第21-22页 |
二、传播内容 | 第22-25页 |
(一)考察和展示选手的汉语水平 | 第22-24页 |
(二)再现中国传统文化 | 第24-25页 |
(三)展现世界多样文化 | 第25页 |
三、传播媒介 | 第25-26页 |
(一)传统媒体 | 第25-26页 |
(二)新媒体 | 第26页 |
四、受众 | 第26-28页 |
(一)普通受众 | 第26-27页 |
(二)在华留学生 | 第27页 |
(三)汉语国际教育工作者 | 第27-28页 |
五、传播效果 | 第28-30页 |
(一)个人效果 | 第28页 |
(二)群体效果 | 第28-29页 |
(三)社会效果 | 第29页 |
(四)文化效果 | 第29-30页 |
第四章 跨文化传播电视节目“汉语桥”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 | 第30-41页 |
一、传播者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 | 第30-33页 |
(一)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总部 | 第30-31页 |
(二)湖南卫视 | 第31页 |
(三)比赛主持人 | 第31-32页 |
(四)比赛评委 | 第32-33页 |
二、传播内容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 | 第33-35页 |
(一)试题内容的考核层面 | 第33-34页 |
(二)交际能力的考察层面 | 第34-35页 |
三、传播媒介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 | 第35-36页 |
四、受众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 | 第36-38页 |
五、传播效果带给我们的启示与反思 | 第38-41页 |
(一)每位参赛选手都是传播中国文化无形的“意见领袖” | 第38页 |
(二)跟进传播效果研究,建立有效的反馈与评估机制 | 第38-41页 |
结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7-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