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教育论文--教学理论论文--课程论课程设计、课程标准等入此。论文--教材研究与管理论文

固守与革新:百年中国乡土教材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4页
绪论第14-46页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第14-18页
 二、文献综述第18-41页
 三、研究的思路与框架第41-42页
 四、研究的方法第42-44页
 五、研究的创新第44-46页
第一章 乡土教材及其基本属性第46-59页
 第一节 乡土教材释义第46-51页
  一、乡土与乡土教育第46-50页
  二、乡土教材第50-51页
 第二节 乡土教材的基本属性第51-56页
  一、乡土性:乡土教材应凸显地方特色第51-52页
  二、时代性:乡土教材应引领时代潮流第52-53页
  三、文化性:乡土教材应促进文化传承第53页
  四、思想性:乡土教材应弘扬乡邦之爱第53-54页
  五、教学性:乡土教材应适合教学需要第54-56页
 第三节 乡土教材与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之关系第56-59页
  一、乡土教材与地方教材之关系第56-57页
  二、乡土教材与校本教材之关系第57-59页
第二章 传入与成型——清末的乡土教材(1898-1911)第59-103页
 第一节 清末乡土教材的发轫第59-70页
  一、清末乡土教材产生的历史背景第59-65页
  二、早期乡土志与乡土教材之关系第65-67页
  三、关于首部乡土教材的争议第67-70页
 第二节 部颁《乡土志例目》与乡土教材的短暂兴盛第70-102页
  一、黄绍箕与部颁《乡土志例目》第70-76页
  二、清末乡土教材的短暂兴盛第76-88页
  三、作为乡土教材的乡土志第88-94页
  四、最早的“乡土教科书”——国学保存会的系列乡土教材第94-102页
 小结第102-103页
第三章 探索与定型——民国时期的乡土教材(1912-1948)第103-165页
 第一节 民初乡土教材的沿袭与过渡(1912-1927)第103-121页
  一、民初乡土教材沿袭与过渡的背景第103-106页
  二、新学制颁布后乡土教材逐步发展第106-109页
  三、过渡期乡土教材的典型第109-113页
  四、新学制规定下的“新”乡土教材第113-121页
 第二节 民国乡土教材的鼎盛时期(1928-1936)第121-143页
  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与乡土教材的倡议第121-124页
  二、《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中乡土内容的规定第124-126页
  三、“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与乡土教材的政策支持第126-135页
  四、乡土教材的转折第135-140页
  五、乡土教材的定型第140-143页
 第三节 民国乡土教材渐趋多样(1937-1948)第143-163页
  一、抗战时期的乡土教材政策第143-155页
  二、民国乡土教材的最后历程第155-157页
  三、抗战时期的乡土教材第157-160页
  四、民国最后的乡土教材第160-163页
 小结第163-165页
第四章 发展与转型——新中国成立后的乡土教材(1949—至今)第165-197页
 第一节 从过渡到规范:新中国成立十七年乡土教材的发展(1949-1965)第165-173页
  一、乡土教材的缓慢过渡第165-166页
  二、乡土教材编写的制度化第166-168页
  三、乡土教材的具体编撰情况第168-173页
 第二节 “教材要有地方性”:文革时期最高指示下的乡土教材(1966-1976)第173-185页
  一、“教材要有地方性”的最高指示第173-174页
  二、各地自编乡土教材遍地开花第174-177页
  三、文革时期乡土教材的特点第177-185页
 第三节 多样化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乡土教材逐步转型(1977-至今)第185-196页
  一、乡土教材的恢复与提高(1977-1985)第185-187页
  二、教育改革政策推动下乡土教材的发展(1986-1998)第187-190页
  三、新课程改革以来乡土教材的转型(1999—至今)第190-196页
 小结第196-197页
第五章 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反思第197-224页
 第一节 百年乡土教材的变化特征第197-208页
  一、目标定位从突出“由乡及国”到强调适应地区差异第197-203页
  二、内容范围从史地格致向各科延伸第203-204页
  三、形式体例从多种体例并存逐渐向教科书体集中第204-205页
  四、编撰群体从多方面参与到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主第205-206页
  五、适用对象从初级小学向整个基础教育扩展第206-208页
 第二节 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主要成就第208-213页
  一、保存并传播了乡土文化第208-209页
  二、提供了乡土知识第209-211页
  三、促进了乡土认同第211页
  四、推动了学生发展第211-212页
  五、为乡土教材的编撰提供了范例第212-213页
 第三节 百年乡土教材发展的不足之处第213-224页
  一、乡土教材理想与现实间的反差第213-216页
  二、乡土教材的编撰质量有待提高第216-221页
  三、乡土教材的师资缺乏第221-222页
  四、乡土教材的评价体系缺失第222-224页
第六章 未来乡土教材发展的路径构想第224-248页
 第一节 未来乡土教材发展需处理好的几对关系第224-232页
  一、乡土教材的一元化与多元化关系第224-227页
  二、乡土教材的地方化与国家化关系第227-229页
  三、乡土教材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关系第229-232页
 第二节 未来乡土教材的发展之路第232-248页
  一、重新为乡土教材发展定位第232-236页
  二、注重乡土教材内容的选择第236-240页
  三、优化乡土教材的组织形式第240-243页
  四、整合乡土教材的编撰队伍第243-246页
  五、确保乡土教材的有效实施第246-248页
结论:夹缝中求生中国乡土教材跌宕的百年第248-251页
参考文献第251-264页
附录第264-265页
后记第265-269页

论文共2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虔敬与整全:色诺芬教化哲学研究
下一篇:重新定义教科书--数字教科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