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语言学论文--写作学与修辞学论文--翻译学论文

超文本译本:网络条件下的译本新形式--以On China天涯论坛译本加强版为例

致谢第1-7页
摘要第7-8页
ABSTRACT第8-11页
绪论第11-26页
 第一节 研究缘起第11-15页
  一、 网络条件下翻译现象的新变化第11-12页
  二、 现有网络翻译研究的不足第12-15页
 第二节 研究对象、研究案例与研究问题第15-20页
  一、 研究对象第15-17页
  二、 研究案例与研究问题第17-20页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理论框架第20-26页
  一、 研究思路第20页
  二、 理论框架第20-21页
  三、 关键概念第21-26页
第一章 超文本译本:能“充分互动”的译本第26-55页
 第一节 问题:信息时代的翻译,谁有阐释权?第26-27页
  一、 信息时代的翻译活动新格局第26页
  二、 多视角阐释在翻译中的作用第26-27页
 第二节 描述:On China 天涯论坛译本的“互动贴”第27-45页
  一、 评价贴第27-28页
  二、 心得贴第28-29页
  三、 碰撞贴第29-33页
  四、 讨论帖第33-40页
  五、 策略贴第40-43页
  六、 阐释贴第43-45页
 第三节:分析:“主体间性”在“互动贴”中的实现第45-52页
  一、 阅读和翻译:从“客体性”到“主体性”再到“主体间性”第45-48页
  二、 传统翻译活动中的“主体间性”危机第48-50页
  三、 “主体间性”与“超文本译本”第50-52页
 第四节 翻译活动的主体:作者、译者、读者抑或其他?第52-55页
  一、 翻译中的“权力”视角第52-53页
  二、 现有译论中的“权力”悖论第53-54页
  三、 超文本译本与“读者中心”第54-55页
第二章 超文本译本:能“无限联想”的译本第55-87页
 第一节 问题:双语时代,翻译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定位?第55-58页
 第二节 描述:On China 超文本译本中的“知识贴”第58-80页
  一、 原作及其作者介绍第59-61页
  二、 历史事件背景和细节第61-69页
  三、 历史人物生平和介绍第69-77页
  四、 导读总结性“知识贴”第77-80页
 第三节 分析:从“文本间性”到“知识贴”第80-84页
  一、 纸媒条件下“线性平面表达”与“多维立体思维”的矛盾第80-81页
  二、 “文本交叉”对人脑认知思维的解放第81-83页
  三、 从“文本交叉”到“超文本知识贴”第83-84页
 第四节 启示:翻译的“深度”与“厚度”与“巴别塔”的重建第84-87页
  一、 翻译的“深度”:“巴别塔”·“延异”·“互文本”第84-85页
  二、 翻译的“厚度”:“踪迹”·语境·互文本第85-86页
  三、 时空·互文本·超文本第86-87页
第三章 超文本译本:能“深度沉浸”的译本第87-107页
 第一节 问题:读图时代,译作应如何应对挑战?第87-88页
  一、 图像符号对文字符号的优势第87-88页
  二、 图像时代对阅读方式的影响第88页
 第二节 描述 On China 天涯论坛译本的“插图贴”第88-105页
  一、 以图为史第88-92页
  二、 以图为引第92-93页
  三、 以图为证第93-96页
  四、 以图为解第96-97页
  五、 以图造境第97-98页
  六、 图文结合第98-102页
  七、 图片表情第102-103页
  八、 从图片到多媒体第103-105页
 第三节 分析:从到“身体间性”到“多媒体性”第105-107页
  一、 “身体间性”与翻译第105页
  二、 纸媒条件下中的“言”、“意”、“像”矛盾第105-106页
  三、 “超媒体”条件下的“虚拟真实”第106-107页
 第四节 启示:翻译中的“求真”:文字、信息、世界?第107页
结论第107-112页
 第一节 结论第107-109页
 第二节 创新点陈述第109-111页
  一、 首次提出“超文本译本”概念并配以典型案例第109-110页
  二、 对后现代文本理论有所验证、梳理、和改进第110页
  三、 对现有译论进行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新的见解第110-111页
 第三节 本研究的不足及可能的后续研究第111-112页
  一、 本研究的不足第111页
  二、 可能的后续研究第111-112页
参考文献第112-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秘鲁学生汉语学习初级阶段定语偏误分析及教学对策--基于秘鲁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的教学实践
下一篇:留学生能愿动词习得情况调查--以“能、会、想、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