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绪论 | 第9-15页 |
(一) “VA了”述补结构的界定及范围 | 第9-11页 |
1. “VA了”述补结构的概念界定 | 第9-10页 |
2. 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3.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11页 |
(二) 研究现状及选题意义 | 第11-15页 |
1. “VA了”述补结构的本体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2. “VA了”述补结构的对外汉语教学研究 | 第14-15页 |
一、“VA了”述补结构的语义分析 | 第15-29页 |
(一) “(VA了)_1”某种结果的实现 | 第15-24页 |
1. “(VA了)_1”某种结果实现的语义指向分类 | 第15-23页 |
2. 修辞格的使用对“(VA了)_1”的影响 | 第23-24页 |
(二) “(VA了)_1”预期结果的偏离 | 第24-27页 |
1. 当前学界的研究成果 | 第24-25页 |
2. “(VA了)_2”的分类 | 第25-27页 |
(三) “(VA了)_3”表歧义 | 第27-29页 |
二、“VA了”述补结构的语用分析 | 第29-32页 |
(一) “(VA了)_3”对合作原则的违反 | 第29-30页 |
(二) “(VA了)”述补结构产生会话含意 | 第30页 |
(三) “VA了”述补结构产生语用含糊 | 第30-32页 |
三、“VA了”述补结构语义指向的教学策略 | 第32-45页 |
(一) 第一阶段——“(VA了)_1”的语义指向教学 | 第32-34页 |
(二) 第二阶段——“(VA了)_1+O”与“O+(VA了),”的教学 | 第34-38页 |
1. 施事与受事语义格的不同 | 第36-37页 |
2. [+人]与[-人]的区别 | 第37-38页 |
(三) 第三阶段——“(VA了)_2”预期结果的偏离教学 | 第38-41页 |
1. 情感差距 | 第38-39页 |
2. 语气重读的差距 | 第39页 |
3. 形容词类的差距 | 第39-41页 |
(四) 第四阶段---“(VA了)_3”表歧义的教学 | 第41-45页 |
1. 句子补充法 | 第41-42页 |
2. “V得(过于或者太)/A了”的检验格式 | 第42-45页 |
结语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