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前言 | 第9-17页 |
| ·立体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玉米霉变检测技术 | 第10-11页 |
| ·真菌挥发性物质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电子鼻技术发展及应用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 ·电子鼻发展史 | 第12-13页 |
| ·电子鼻技术在粮食检测行业的应用 | 第13-14页 |
| ·电子鼻技术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 | 第14-16页 |
| ·电子鼻技术在其他行业的应用 | 第16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 第二章 电子鼻响应值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7-32页 |
| ·引言 | 第1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7-21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18页 |
| ·仪器与设备 | 第18页 |
| ·电子鼻系统组成及原理 | 第18-20页 |
| ·电子鼻检测 | 第20页 |
| ·数据处理 | 第20-21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1-31页 |
| ·样品表征方法的确定 | 第21-25页 |
| ·顶空体积对电子鼻响应特性影响 | 第25-28页 |
| ·顶空气体产生时间对电子鼻响应特性影响 | 第28-31页 |
| ·结论 | 第31-32页 |
| 第三章 电子鼻传感器的选择 | 第32-40页 |
| ·引言 | 第32-33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3-35页 |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33-34页 |
| ·电子鼻检测 | 第34页 |
| ·数据处理 | 第34页 |
| ·传感器优化依据 | 第34-35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5-38页 |
| ·传感器阵列优化 | 第35-38页 |
| ·传感器阵列优化结果比较 | 第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第四章 电子鼻对真菌和霉变玉米的判别 | 第40-58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40-46页 |
| ·试验材料 | 第40-42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42-43页 |
| ·试验方法 | 第43-44页 |
| ·数据处理 | 第44页 |
| ·模式识别方法 | 第44-46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6-57页 |
| ·常见真菌的判别 | 第46-50页 |
| ·电子鼻对人工发霉玉米的判别 | 第50-54页 |
| ·正常玉米与发霉玉米的判别分析 | 第54-56页 |
| ·对未知样品预测 | 第56-57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第五章 玉米带菌量分析及其与电子鼻信号响应模型 | 第58-66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58-60页 |
| ·试验材料 | 第58-59页 |
| ·试验方法 | 第59页 |
| ·数据处理 | 第59-60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5页 |
| ·玉米带菌量与不同传感器响应值之间的关系 | 第60-63页 |
| ·数学模型的检验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5-66页 |
| 第六章 玉米中真菌挥发性成分分析及其与电子鼻响应模型 | 第66-75页 |
| ·前言 | 第6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66-74页 |
| ·试验材料 | 第66-67页 |
| ·仪器和设备 | 第67页 |
| ·试验方法 | 第67-68页 |
| ·数据处理 | 第6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8-74页 |
| ·结论 | 第74-75页 |
| 第七章 全文结论及展望 | 第75-77页 |
| ·主要结论 | 第75页 |
| ·创新点 | 第75-76页 |
| ·展望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个人简介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