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粮食加工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

粮食霉变过程品质变化及毒素识别初探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1页
第一章 前言第11-19页
   ·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课题相关方面的研究概况第12-16页
     ·粮食霉变过程中品质分析的研究进展第12-13页
     ·粮食中常见的真菌毒素及其危害第13-15页
       ·黄曲霉毒素第13页
       ·赭曲霉毒素第13-14页
       ·玉米赤霉烯酮第14页
       ·呕吐毒素第14-15页
     ·液质联用及其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第15-16页
   ·课题研究内容第16-17页
   ·课题创新点第17-19页
第二章 小麦霉变过程品质指标变化及数学模型分析第19-51页
   ·引言第19页
   ·实验材料第19-21页
     ·主要仪器及设备第19-20页
     ·主要试剂第20页
     ·原料第20-21页
       ·预试验原料第20-21页
       ·试验原料第21页
   ·实验方法第21-23页
     ·原料的预处理第21页
       ·预试验原料的预处理第21页
       ·试验原料的预处理第21页
     ·粮食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检测—平板菌落计数法(参照 GB 4789-15)第21页
     ·脂肪酸的测定第21-22页
     ·酸度的测定第22页
     ·发芽率的测定第22页
     ·硬度(单粒谷物特性测定仪法)的测定第22页
     ·容重和千粒重的测定第22页
     ·淀粉含量的测定第22页
     ·面筋特性第22页
     ·降落数值的测定 (真菌型降落数值仪法)第22-23页
     ·粉质和拉伸特性第23页
     ·粮食水分的测定第23页
     ·数据处理方法第23页
   ·结果与讨论第23-49页
     ·预试验小麦籽粒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与品质指标变化第23-30页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变化第23-24页
       ·脂肪酸值的变化第24页
       ·酸度的变化第24-25页
       ·发芽率的变化第25页
       ·硬度的变化第25-26页
       ·容重和千粒重的变化第26-27页
       ·淀粉含量的变化第27页
       ·降落数值的变化第27-28页
       ·面筋特性变化第28-29页
       ·粉质和拉伸特性第29-30页
     ·预实验小麦麸皮和各系统粉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与品质变化第30-33页
       ·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的变化第30-32页
       ·水分的变化第32-33页
       ·降落数值的变化第33页
     ·预试验小麦籽粒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与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第33-35页
     ·预试验数学模型的建立第35-37页
     ·预试验数学模型的验证第37-39页
     ·试验小麦籽粒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与品质指标变化第39-44页
     ·试验小麦籽粒霉菌和酵母菌总数与品质间的相关性分析第44-46页
     ·试验数学模型的建立第46-49页
     ·试验数学模型的验证第49页
   ·小结第49-51页
第三章 液质联用法检测粮食中的黄曲霉毒素 B1第51-67页
   ·引言第51页
   ·实验材料第51-52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51页
     ·主要试剂第51-52页
     ·实验原料第52页
   ·实验方法第52-53页
     ·技术路线第52-53页
     ·黄曲霉毒素 B1标准储液和标准溶液的制备第53页
     ·样品的前处理(固相萃取法)第53页
     ·液质仪器分析第53页
   ·结果讨论第53-64页
     ·样品的前处理第53-54页
       ·提取溶剂的选择第53-54页
       ·提取剂浓度研究第54页
       ·提取方式的确定第54页
       ·提取比的确定第54页
       ·净化柱的选择第54页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54-57页
       ·流动相的选择第54-55页
       ·色谱柱及柱温的选择第55-56页
       ·流速的选择第56页
       ·检测波长的选择第56-57页
     ·质谱条件的优化第57-61页
       ·离子模式的选择第57-58页
       ·毛细管电压的优化第58页
       ·毛细管出口电压的优化第58-59页
       ·二级质谱碎裂电压的选择第59页
       ·干燥气流速第59-60页
       ·雾化器压力的影响第60-61页
     ·AFB1测定方法的评价第61-64页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第61-62页
       ·方法的灵敏度第62-63页
       ·方法的精密度第63页
       ·方法的回收率第63-64页
     ·样品的测定第64页
   ·小结第64-67页
第四章 粮食中真菌毒素的识别初探第67-77页
   ·引言第67页
   ·实验材料第67页
     ·主要仪器和设备第67页
     ·主要试剂第67页
     ·实验原料第67页
   ·样品前处理第67页
   ·色谱、质谱条件第67-68页
   ·结果与讨论第68-76页
     ·样品前期处理第68页
     ·色谱条件的优化第68页
     ·质谱条件的优化第68-69页
     ·样品的测定第69-76页
       ·霉变大豆样品第69-71页
       ·霉变玉米样品第71-73页
       ·霉变小麦样品第73-74页
       ·其他样品第74-76页
   ·小结第76-77页
第五章 结论第77-79页
参考文献第79-83页
致谢第83-85页
个人简历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离子液体中羧甲基淀粉和羟丙基淀粉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下一篇:添加剂对速冻熟面品质影响及其流变学特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