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工程学、食品工艺学论文

中华稻蝗脂类的提取、组成及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12页
1 文献综述第12-34页
 1.1 蝗虫的概况第12-18页
  1.1.1 蝗虫危害人类第13-14页
  1.1.2 蝗虫造福人类第14-16页
   1.1.2.1 蝗虫是一种极好的饲料蛋白第14页
   1.1.2.2 蝗虫的可食用性第14-15页
   1.1.2.3 蝗虫的药用价值第15-16页
  1.1.3 中华稻蝗第16-18页
   1.1.3.1 中华稻蝗的防治第16页
   1.1.3.2 中华稻蝗的营养与保健功能第16-18页
 1.2 脂类第18-23页
  1.2.1 油脂的概述第18-20页
  1.2.2 多不饱和脂肪酸第20-21页
  1.2.3 磷脂化合物第21-23页
   1.2.3.1 磷脂化合物的生理功能第21页
   1.2.3.2 磷脂化合物的应用第21-22页
   1.2.3.3 磷脂化合物的分离纯化第22-23页
 1.3 高新工程技术在油脂萃取中的应用第23-27页
  1.3.1 超临界萃取技术第23-24页
  1.3.2 膜分离技术第24-25页
  1.3.3 分子蒸馏技术第25-26页
  1.3.4 超声波技术第26页
  1.3.5 微波及远红外技术第26-27页
 1.4 脂肪酸组成分析方法第27-28页
 1.5 水化脱胶法第28页
 1.6 中华稻蝗开发的方向第28-32页
  1.6.1 开发中华稻蝗蛋白质资源第28-29页
  1.6.2 开发功能性食品第29-31页
   1.6.2.1 抗疲劳功能食品第29-30页
   1.6.2.2 老年保健食品第30页
   1.6.2.3 综合开发中华稻蝗第30-31页
  1.6.3 今后工作重点第31-32页
   1.6.3.1 深入分析营养对其营养价值进行生物学评价第31页
   1.6.3.2 保健功能研究第31页
   1.6.3.3 毒理学试验第31页
   1.6.3.4 食品加工中的关键技术问题第31页
   1.6.3.5 规模化饲养问题第31-32页
 1.7 本项目立题背景及依据第32-34页
2 正文第34-68页
 2.1 引言第34页
 2.2 材料与方法第34-43页
  2.2.1 材料第34页
  2.2.2 主要设备和仪器第34-35页
  2.2.3 主要化学及生化试剂第35页
   2.2.3.1 试剂盒第35页
   2.2.3.2 其它化学试剂第35页
  2.2.4 基本成分的测定第35页
   2.2.4.1 水分的测定第35页
   2.2.4.2 粗脂肪的测定第35页
   2.2.4.3 氨基酸组成的测定第35页
   2.2.4.4 矿物质的测定第35页
  2.2.5 中华稻蝗脂类的提取第35-38页
   2.2.5.1 最佳溶剂筛选第35-36页
   2.2.5.2 中华稻蝗脂类含油率的测定第36-37页
   2.2.5.3 超声波法第37-38页
  2.2.6 中华稻蝗脂类理化性质的测定第38页
  2.2.7 中华稻蝗脂类脂肪酸成分的分析第38页
   2.2.7.1 甲酯化反应第38页
   2.2.7.2 气相色谱分析条件第38页
  2.2.8 中华稻蝗脂类的分离第38-41页
   2.2.8.1 有机溶剂分离法第38-40页
   2.2.8.2 水化脱胶法第40-41页
   2.2.8.3 柱色谱法第41页
  2.2.9 中华稻蝗类的功能评价第41-43页
   2.2.9.1 试验对象与分组第41页
   2.2.9.2 学习记忆测试-Y形迷宫法第41-42页
   2.2.9.3 降血脂作用的研究第42-43页
 2.3 结果与分析第43-60页
  2.3.1 基本成分的含量第43-44页
   2.3.1.1 水分的含量第43页
   2.3.1.2 粗脂肪的含量第43页
   2.3.1.3 氨基酸组成第43页
   2.3.1.4 矿物质组成及其含量第43-44页
  2.3.2 几种不同方法提取中华稻蝗脂类的结果第44-50页
   2.3.2.1 溶剂的选择第44-45页
   2.3.2.2 提取方法的选择第45-50页
  2.3.3 中华稻蝗脂类理化性质测定结果第50页
  2.3.4 中华稻蝗脂类脂肪酸组成气相色谱分析第50页
  2.3.5 中华稻蝗脂类的分离第50-56页
   2.3.5.1 有机溶剂分离法第50-54页
   2.3.5.2 水化脱胶法第54-56页
  2.3.6 中华稻蝗脂类中磷脂化合物的组成第56-57页
  2.3.7 中华稻蝗脂类的功能评价第57-60页
   2.3.7.1 试验期间平均进食量与体重变化第57-58页
   2.3.7.2 中华稻蝗脂类对小鼠血脂的影响第58-59页
   2.3.7.3 中华稻蝗脂类对小鼠硬化指数的影响第59页
   2.3.7.4 中华稻蝗脂类对小鼠肝脏指数的影响第59-60页
   2.3.7.5 Y形迷宫电刺激试验结果第60页
 2.4 讨论第60-65页
  2.4.1 关于超声波对中华稻蝗脂类的提取第60-61页
   2.4.1.1 几种方法的提取率与提取效率第60-61页
   2.4.1.2 超声波提取对脂类品质的影响第61页
  2.4.2 中华稻蝗脂类的理化性质及脂肪酸组成第61-63页
  2.4.3 关于中华稻蝗脂类中脂肪与磷脂的分离第63页
   2.4.3.1 中华稻蝗脂类中脂肪与磷脂分离第63页
   2.4.3.2 中华稻蝗所含的磷脂的组成第63页
  2.4.4 中华稻蝗脂类的功能评价第63-65页
   2.4.4.1 中华稻蝗脂类的降血脂作用第63-64页
   2.4.4.2 中华稻蝗脂类的益智作用第64-65页
 2.5 结论第65-68页
  2.5.1 中华稻蝗体内的氨基酸组成第65页
  2.5.2 中华稻蝗体内的无机盐组成第65页
  2.5.3 中华稻蝗脂类提取方法及含油率的测定第65-66页
  2.5.4 中华稻蝗脂类理化性质测定结果第66页
  2.5.5 中华稻蝗脂类的理想溶剂第66页
  2.5.6 超声波处理的最佳工艺条件第66页
  2.5.7 中华稻蝗脂类脂肪酸组成第66页
  2.5.8 中华稻蝗脂类中脂肪与磷脂的分离第66页
   2.5.8.1 中华稻蝗脂类中脂肪与磷脂分离的最佳条件第66页
   2.5.8.2 中华稻蝗脂类中磷脂的组成第66页
  2.5.9 中华稻蝗脂类降血脂作用第66-67页
  2.5.10 中华稻蝗脂类对小鼠肝脏功能的评价第67页
  2.5.11 中华稻蝗脂类对小鼠记忆能力的评价第67-68页
参考文献第68-77页
致谢第77-78页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陕北地区小城镇滨水区空间形态初探--以绥德、米脂为例
下一篇:基于Oracle三层结构的质量工程管理系统的开发研究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