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语言学论文--写作学与修辞学论文--翻译学论文

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

目录第1-5页
中文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引言第9-31页
 一、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综述第9-26页
 二、研究问题、目标与意义第26-28页
 三、研究途径与方法第28-29页
 四、研究步骤与研究的局限第29-31页
第一章 主体的反思—译者的主体地位和无法消解的主体性第31-61页
 第一节 翻译研究“文化转向”视野中的译者第31-45页
  一、传统译论中的译者地位与形象第32-37页
  二、“文化转向”及其现实意义第37-41页
  三、“文化转向”视野中的译者身份与主体性第41-45页
 第二节 主体、主体性问题探讨第45-59页
  一、作为哲学问题的主体与主体性第45-50页
  二、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第50-55页
  三、主体性困惑与无法消解的主体性第55-59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59-61页
第二章 理论的透镜—译者主体与主体性的理论框架第61-90页
 第一节 马克思实践哲学概述第62-73页
  一、关于实践哲学第62-68页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内涵及其意义第68-73页
 第二节 实践哲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第73-81页
  一、理论哲学路径下的翻译研究第73-77页
  二、实践哲学对翻译研究的启示第77-81页
 第三节 译者作为实践主体及其主体性内涵第81-88页
  一、译者作为翻译实践的主体第81-85页
  二、译者作为实践主体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第85-88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三章 时空的演绎—译者主体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的理论诠释第90-128页
 第一节 译者—突围的“他者”第90-103页
  一、译者:从他者之境走向主体身份第91-94页
  二、译者与翻译的“第三空间”第94-99页
  三、译者突围的意义—译者的社会角色与历史功能第99-103页
 第二节 译者何为:面对“异”的两难第103-115页
  一、翻译中“异”的问题第103-107页
  二、翻译:求同还是存异?第107-111页
  三、译者与翻译:“异中存同”与“同中见异”第111-115页
 第三节 译作—主体建构的“第三生成物”第115-126页
  一、“第三生成物”的本质内涵第115-119页
  二、译作—主体建构的“第三生成物”第119-122页
  三、影响译作生成的可能性因素第122-126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26-128页
第四章 译者的介入—译者主体的社会性与历史性的个案实证第128-189页
 第一节 相同人物不同形象:从《珍妮姑娘》译本看主体性介入第128-158页
  一、德莱塞与《珍妮姑娘》的阐释第129-134页
  二、相同人物不同形象:《珍妮姑娘》主要人物形象的译介第134-153页
  三、译者的主体性介入:形象差异背后的原因探析第153-158页
 第二节 相同图景不同文化:从《飘》译本看主体性介入第158-187页
  一、米切尔与《飘》的阐释第158-163页
  二、相同图景不同文化:《飘》的文化图景及其译介第163-182页
  三、译者的主体性介入:文化差异背后的原因探析第182-187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187-189页
结语 —译者主体性研究:补充与思考第189-192页
参考文献第192-205页
后记第205-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题元角色: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下一篇:浮出翻译史地表--性别视角下新时期以来英美女作家作品翻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