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题元角色:句法—语义接口研究

Abstract第1-13页
中文摘要第13-1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6-44页
   ·研究的主题第16-17页
     ·题元角色第16页
     ·句法-语义接口第16-17页
   ·研究现状第17-32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7-27页
       ·题元理论第17-22页
       ·映射理论第22-27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27-30页
       ·题元理论第27-29页
       ·映射理论第29-30页
       ·构式和配价第30页
     ·存在的问题第30-32页
     ·解决途径第32页
   ·研究的意义和创新点第32-33页
     ·研究的意义第32-33页
     ·研究的创新点第33页
   ·研究的理论框架第33-42页
     ·题元理论第33-39页
       ·题元角色和题元关系第34-36页
       ·格与题元角色第36页
       ·题元栅和论元结构第36-37页
       ·投射原则和题元准则第37-38页
       ·题元层级第38-39页
     ·映射理论第39-42页
       ·等值类保存限制第39-40页
       ·显著性保存限制第40-41页
       ·绝对映射规则第41页
       ·相对映射规则第41-42页
   ·研究原则和方法第42-43页
     ·研究原则第42页
     ·研究方法第42-43页
   ·研究的文本框架第43-44页
第二章 题元角色第44-61页
   ·题元角色的本质及功能第44-47页
     ·题元角色的本质第44-46页
     ·题元角色的元语言功能第46-47页
   ·题元角色的类型第47-55页
     ·个体题元角色第47-48页
     ·类题元角色第48-50页
     ·宏观题元角色第50-51页
     ·隐性抽象动词的题元角色第51-52页
     ·边缘题元角色第52-55页
   ·题元层级第55-57页
   ·题元栅与论元结构第57-60页
     ·题元栅第57-58页
     ·论元结构第58-60页
   ·小结第60-61页
第三章 题元栅的变化第61-79页
   ·题元栅的扩大第61-72页
     ·不及物动词题元栅扩大的途径第62-65页
     ·及物动词题元栅扩大的途径第65-66页
     ·题元栅扩大的句法分析第66-71页
     ·题元栅扩大的原因第71-72页
   ·题元栅的缩小第72-78页
     ·题元栅缩小的途径第73-77页
     ·题元栅缩小的原因第77-78页
   ·小结第78-79页
第四章 映射模式第79-99页
   ·现有映射模式分析第79-92页
     ·依据题元层级的映射模式第79-83页
     ·依据原型角色理论映射模式第83-85页
     ·语义分解映射模式第85-88页
     ·LMT映射模式第88-91页
     ·Wechsler的映射模式第91-92页
   ·整合映射模式第92-97页
     ·整合映射模式的构建第92-93页
     ·整合映射模式的应用分析第93-97页
   ·小结第97-99页
第五章 题元角色的无标记映射第99-113页
   ·映射规则与途径第99-103页
     ·映射规则第100-102页
     ·映射途径第102-103页
   ·对称映射第103-109页
     ·对称映射的途径第104-107页
     ·构式中的对称映射第107-108页
     ·名词化中的对称映射第108-109页
   ·象似映射第109-112页
     ·数量象似第109-110页
     ·语义功能象似第110-111页
     ·显著性象似第111-112页
   ·小结第112-113页
第六章 题元角色的标记映射第113-132页
   ·标记理论及映射第113-114页
   ·缺位映射第114-116页
     ·论元的省略第114-115页
     ·空语类第115-116页
   ·颠倒映射第116-127页
     ·心理动词的颠倒映射第117-125页
     ·中动结构中的颠倒映射第125页
     ·“无灵主语+有灵动词”的颠倒映射第125-127页
   ·构式中的非对称映射第127-130页
     ·不及物动词的角色误配第127-129页
     ·及物动词角色数量误配第129-130页
   ·小结第130-132页
第七章 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132-143页
   ·研究的回顾第132-135页
   ·研究的主要观点及发现第135-140页
   ·发现的意义第140-141页
   ·研究的局限和展望第141-143页
参考书目第143-162页
致谢第162-164页

论文共1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翻译学学科建设论
下一篇:实践哲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