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中新诗教学研究
|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绪论 | 第9-15页 |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 二 研究的范围与方法 | 第10-12页 |
| (一)研究范围 | 第10-12页 |
| (二)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三 汉语诗歌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 第一章 新诗纳入对外汉语课本的可行性 | 第15-19页 |
| 一 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 (一)本体论 | 第15页 |
| (二)实践论 | 第15页 |
| (三)方法论 | 第15-16页 |
| 二 新诗对外教学的优势 | 第16-19页 |
| (一)语音 | 第16-17页 |
| (二)词汇 | 第17-18页 |
| (三)语法 | 第18-19页 |
| 第二章 新诗纳入对外汉语教材的标准及编选 | 第19-29页 |
| 一 当前对外汉语教材当中新诗的分布状况 | 第19-20页 |
| 二 分析 | 第20-21页 |
| 三 文本的筛选 | 第21-23页 |
| (一)筛选标准 | 第21-22页 |
| (二)筛选原则 | 第22页 |
| (三)筛选方法 | 第22-23页 |
| 四 编选方法 | 第23-26页 |
| (一)改写 | 第23-24页 |
| (二)注释 | 第24-25页 |
| (三)对比 | 第25-26页 |
| 五 建议篇目及其分级 | 第26-29页 |
| 第三章 新诗对外教学的定位、原则及使用策略 | 第29-45页 |
| 一 教学定位 | 第29-31页 |
| (一)语言文学的好素材 | 第29页 |
| (二)激发兴趣的好帮手 | 第29页 |
| (三)写作训练的好形式 | 第29-30页 |
| (四)新诗传播的好途径 | 第30-31页 |
| 二 教学原则 | 第31-32页 |
| (一)语言文化并行 | 第31页 |
| (二)进行立体教学 | 第31-32页 |
| (三)多种教学手段 | 第32页 |
| 三 新诗文本使用策略 | 第32-41页 |
| (一)语音教学 | 第32-34页 |
| (二)词汇教学 | 第34-35页 |
| (三)语法教学 | 第35页 |
| (四)修辞教学 | 第35-38页 |
| (五)文化教学 | 第38-40页 |
| (六)表演教学 | 第40-41页 |
| 四 教学案例和教学建议——以木心《从前慢》为例 | 第41-43页 |
| 五 学习成果的输出 | 第43-45页 |
| 第四章 对外汉语中新诗教学对教师的要求 | 第45-47页 |
| 一 知识储备 | 第45页 |
| 二 教学技能 | 第45-46页 |
| (一)创意能力 | 第45页 |
| (二)执行能力 | 第45-46页 |
| 三 跨文化传播意识 | 第46页 |
| 四 三情三感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9页 |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55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5-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附件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