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言 | 第6-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6页 |
1.2 研究问题 | 第6-7页 |
1.3 研究思路和框架 | 第7页 |
1.4 研究意义 | 第7-8页 |
1.5 核心概念界定 | 第8-11页 |
1.5.1 作业的概念界定 | 第8页 |
1.5.2 作业负担的概念界定 | 第8-9页 |
1.5.3 作业心理负担的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2 文献述评 | 第11-17页 |
2.1 作业心理负担的内部构成问题 | 第11-13页 |
2.1.1 心理压力取向 | 第11-12页 |
2.1.2 心理焦虑取向 | 第12页 |
2.1.3 学业情绪取向 | 第12-13页 |
2.2 初中生作业负担的现状调查分析 | 第13-14页 |
2.3 影响作业心理负担的因素分析 | 第14-17页 |
2.3.1 学校所在地域 | 第14-15页 |
2.3.2 家长的文化程度 | 第15页 |
2.3.3 学生因素 | 第15-17页 |
3 研究设计 | 第17-22页 |
3.1 选择方法 | 第17页 |
3.2 编制问卷 | 第17-20页 |
3.2.1 问卷的结构设想 | 第17页 |
3.2.2 初始问卷的编制 | 第17-18页 |
3.2.3 问卷预测与分析 | 第18-19页 |
3.2.4 正式问卷编制 | 第19-20页 |
3.3 调查取样 | 第20-21页 |
3.4 调查组织与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来自宁波市X县初中生的数据 | 第22-41页 |
4.1 X县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的总体情况 | 第22-25页 |
4.1.1 初中生对作业负担的积极情绪表现 | 第22-23页 |
4.1.2 初中生对作业负担的消极情绪表现 | 第23-25页 |
4.2 X县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内部结构表征 | 第25-27页 |
4.2.1 积极情绪表现的内部结构 | 第25-26页 |
4.2.2 消极情绪表现的内部结构 | 第26-27页 |
4.3 X县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状况的性别差异 | 第27-28页 |
4.3.1 积极情绪表现的性别差异 | 第27页 |
4.3.2 消极情绪表现的性别差异 | 第27-28页 |
4.4 X县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状况的年级差异 | 第28-30页 |
4.4.1 积极情绪表现的年级差异 | 第28-29页 |
4.4.2 消极情绪表现的年级差异 | 第29-30页 |
4.5 X县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在学校所在地域方面的差异 | 第30-33页 |
4.5.1 积极情绪在学校所在地域上的差异 | 第30-32页 |
4.5.2 消极情绪在学校所在地域上的差异 | 第32-33页 |
4.6 X县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在家长文化程度方面的差异 | 第33-38页 |
4.6.1 积极情绪在家长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 第33-36页 |
4.6.2 消极情绪在家长文化程度上的差异 | 第36-38页 |
4.7 X县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在学生成绩方面的差异 | 第38-41页 |
4.7.1 学生成绩对作业负担积极情绪表现的差异 | 第38-39页 |
4.7.2 学生成绩对作业负担消极情绪表现的差异 | 第39-41页 |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 第41-50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41-45页 |
5.1.1 X县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的消极情绪强于积极情绪 | 第41页 |
5.1.2 X县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的内部结构不平衡 | 第41-42页 |
5.1.3 男女性别影响初中生对作业负担的消极情绪体验 | 第42-43页 |
5.1.4 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受就读年级的影响 | 第43页 |
5.1.5 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受学校地域的影响 | 第43-44页 |
5.1.6 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受家长文化程度的影响 | 第44-45页 |
5.1.7 初中生作业心理负担受学习成绩的影响 | 第45页 |
5.2 基于研究结论的若干建议 | 第45-48页 |
5.2.1 优化作业难度和类型设计,减少学生消极的作业情绪 | 第45-47页 |
5.2.2 改革学生评价制度,增加学生积极的作业情绪 | 第47页 |
5.2.3 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减轻孩子的作业心理负担 | 第47-48页 |
5.3 研究局限与展望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附录 初中生作业心理状况调查问卷 | 第53-56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56-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Abstract | 第58-59页 |
摘要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