递进标记的功能及其对外汉语教学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1-13页 |
1.1 研究对象 | 第11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5 语料来源 | 第12-13页 |
第二章、递进关联标记的研究综述 | 第13-19页 |
2.1 初步发展时期 | 第13-14页 |
2.2 蓬勃发展时期 | 第14-17页 |
2.3 结合对外汉语发展时期 | 第17-19页 |
第三章、递进标记的分类及其语法特点 | 第19-31页 |
3.1 递进标记的性质 | 第19-20页 |
3.2 递进标记的分类 | 第20-26页 |
3.2.1 顺递式 | 第20-23页 |
3.2.1.1 正向顺递 | 第20-21页 |
3.2.1.2 反向顺递 | 第21-23页 |
3.2.2 反递式 | 第23-24页 |
3.2.3 补充式 | 第24-25页 |
3.2.4 强调式 | 第25-26页 |
3.3 递进关联标记的句法特点与位置 | 第26-31页 |
3.3.1 递进标记的搭配 | 第26-27页 |
3.3.2 递进标记的语法功能和句法位置 | 第27-31页 |
3.3.2.1 衔接词或者短语 | 第27-28页 |
3.3.2.2 衔接句子 | 第28-29页 |
3.3.2.3 递进标记的位置 | 第29-31页 |
第四章、递进标记的语用功能 | 第31-48页 |
4.1 语用标尺功能 | 第31-36页 |
4.1.1 顺递标记 | 第31-34页 |
4.1.1.1 并且、而且、甚至、别说_1 | 第31-32页 |
4.1.1.2 尚且、何况_1、别说_2 | 第32-33页 |
4.1.1.3 别说 | 第33-34页 |
4.1.2 反递标记 | 第34-36页 |
4.2 递进标记的反预期功能 | 第36-39页 |
4.2.1 与听者预期相反 | 第37-38页 |
4.2.2 与言者预期相反 | 第38-39页 |
4.2.3 与社会共享预期相反 | 第39页 |
4.3 主观性功能 | 第39-48页 |
4.3.1 并列项中的主观性 | 第40-41页 |
4.3.2 对比项中的主观性 | 第41-44页 |
4.3.3 补充式中的主观性 | 第44-48页 |
4.3.3.1 “再说”和“况且”的主观性 | 第45-47页 |
4.3.3.2 “何况”的主观性 | 第47-48页 |
第五章、相关递进标记的比较及其偏误 | 第48-58页 |
5.1 “而且”和“再说” | 第48-51页 |
5.1.1 语义的异同 | 第48-49页 |
5.1.2 语法上的异同 | 第49-50页 |
5.1.3 “而且”和“再说”的偏误分析 | 第50-51页 |
5.2 “而且”和“而” | 第51-54页 |
5.2.1 “而且”和“而”的偏误 | 第51页 |
5.2.2 “而且”和“而”语义上的差异 | 第51-52页 |
5.2.3 “而且”和“而”语法上的差异 | 第52-54页 |
5.3 “反而”和“相反” | 第54-58页 |
5.3.1 “相反”和“反而”语表形式的区别 | 第55-56页 |
5.3.2 “相反”和“反而”语义内容的区别 | 第56-58页 |
第六章、递进标记的偏误类型分析 | 第58-64页 |
6.1 递进标记的误加 | 第58-60页 |
6.1.1 无递进关系,强加递进标记 | 第58-59页 |
6.1.2 句法位置不当,导致的误加 | 第59页 |
6.1.3 搭配不当导致误加 | 第59-60页 |
6.2 递进标记的混用 | 第60-62页 |
6.2.1 和其他递进标记的混用 | 第60-61页 |
6.2.2 和“而”的混用 | 第61-62页 |
6.2.3 和非递进标记的混用 | 第62页 |
6.3 递进标记的遗漏 | 第62-64页 |
第七章、递进标记的教学策略探析 | 第64-68页 |
7.1 结合语境的递进标记教学 | 第64-66页 |
7.2 结合主观性的教学 | 第66页 |
7.3 多功能递进标记的教学 | 第66-68页 |
第八章、结语 | 第68-70页 |
8.1 结语 | 第68-69页 |
8.2 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