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1 茭白采后衰老变化研究 | 第8-9页 |
1.2 保鲜处理对茭白贮藏品质的影响 | 第9-10页 |
1.3 鲜切蔬菜贮藏研究 | 第10-11页 |
1.4 热击、草酸、水杨酸在果蔬贮藏上应用研究 | 第11-12页 |
2 引言 | 第12-13页 |
3 材料与方法 | 第13-20页 |
3.1 试验材料 | 第13页 |
3.1.1 热击处理组试验材料 | 第13页 |
3.1.2 热击与草酸、水杨酸处理组试验材料 | 第13页 |
3.2 试验设计 | 第13-14页 |
3.2.1 热击处理方案筛选试验设计 | 第13-14页 |
3.2.2 热击与草酸、水杨酸处理对鲜切茭白贮藏品质影响试验设计 | 第14页 |
3.3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4-15页 |
3.4 贮藏过程中相关指标测定和方法 | 第15-19页 |
3.4.0 失重测定 | 第15页 |
3.4.1 硬度测定 | 第15页 |
3.4.2 色差测定 | 第15页 |
3.4.3 茭白感官评价方法 | 第15页 |
3.4.4 茭白还原糖测定方法 | 第15-16页 |
3.4.5 可溶性蛋白含量测定 | 第16页 |
3.4.6 茭白纤维素含量测定方法 | 第16-17页 |
3.4.7 茭白抗坏血酸(Vc)含量测定方法 | 第17-18页 |
3.4.8 茭白丙二醛(MDA)含量测定方法 | 第18页 |
3.4.9 总抗氧化能力(T-AOC)测定方法 | 第18-19页 |
3.5 数据处理方法 | 第19-2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0-36页 |
4.1 鲜切茭白热击处理方案筛选分析 | 第20-22页 |
4.1.1 不同热击处理方案对鲜切茭白失重的影响分析 | 第20-21页 |
4.1.2 不同热击处理对鲜切茭白感官评价的影响分析 | 第21-22页 |
4.2 热击与草酸、水杨酸处理对鲜切茭白贮藏品质影响分析 | 第22-36页 |
4.2.1 贮藏过程中失重率变化分析 | 第22-24页 |
4.2.2 贮藏过程中感官评价的变化 | 第24-25页 |
4.2.3 贮藏过程中色差的变化 | 第25-27页 |
4.2.4 贮藏过程中硬度的变化 | 第27-28页 |
4.2.5 贮藏过程中还原糖含量的变化 | 第28-30页 |
4.2.6 贮藏过程中纤维素含量的变化 | 第30-31页 |
4.2.7 贮藏过程中抗坏血酸含量的变化 | 第31-33页 |
4.2.8 贮藏过程中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33-34页 |
4.2.9 贮藏过程中总抗氧化能力的变化 | 第34-36页 |
5 讨论 | 第36-38页 |
5.1 热击、OA、SA处理与茭白失重的关系 | 第36页 |
5.2 热击、OA、SA处理与外观性状的关系 | 第36-37页 |
5.3 热击、OA、SA处理与营养品质的关系 | 第37-38页 |
6 结论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