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山压力理论论文--岩石力学性质试验论文

泥岩电化学改性的试验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16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0-11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1-15页
        1.2.1 国外的研究现状第11-13页
        1.2.2 国内的研究现状第13-15页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第15-16页
        1.3.1 研究内容第15页
        1.3.2 研究方法第15-16页
第二章 软岩电化学作用的电渗流机理分析第16-24页
    2.1 实验中的电化学现象第16-17页
    2.2 电渗流机理第17-21页
        2.2.1 电渗流方程第17-18页
        2.2.2 双电层结构模型第18-20页
        2.2.3 电渗流的微观机理第20-21页
    2.3 本章小结第21-24页
第三章 电化学作用对泥岩胀缩影响的试验研究第24-40页
    3.1 泥岩重塑样的制备第24-27页
        3.1.1 试验岩样第24-25页
        3.1.2 重塑样制备及最优含水率确定第25-27页
        3.1.3 试验装置第27页
    3.2 试验方案及电流变化规律第27-30页
        3.2.1 试验方案第27-28页
        3.2.2 电流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第28-30页
    3.3 自然条件下泥岩膨胀规律第30-34页
        3.3.1 试验岩样第30页
        3.3.2 试验装置第30-32页
        3.3.3 试验方案第32页
        3.3.4 试验过程第32-33页
        3.3.5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3-34页
    3.4 电场作用下泥岩膨胀规律第34-37页
        3.4.1 试验岩样第34页
        3.4.2 试验过程第34-36页
        3.4.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36-37页
    3.5 本章小结第37-40页
第四章 电化学作用下泥岩强度变化规律的试验研究第40-48页
    4.1 不同电位梯度和电解液条件下泥岩的电解特征第40-42页
        4.1.1 试验岩样和方案第40-41页
        4.1.2 试验过程第41-42页
        4.1.3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2页
    4.2 电化学作用下泥岩强度特征第42-46页
        4.2.1 试验岩样第42页
        4.2.2 试验设备第42-43页
        4.2.3 试验原理第43-44页
        4.2.4 试验过程第44页
        4.2.5 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4-46页
    4.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泥岩相似模拟的电化学试验研究第48-70页
    5.1 相似模拟材料的选取及配比第48-52页
        5.1.1 相似模拟材料的选取第48-49页
        5.1.2 相似模拟材料的配比第49-52页
    5.2 电化学相似模拟试验第52-53页
        5.2.1 试验装置第52-53页
        5.2.2 试验过程第53页
    5.3 电极材料为铜的电化学相似模拟试验第53-59页
        5.3.1 电流变化第53-55页
        5.3.2 形态特征变化第55-56页
        5.3.3 电阻率特性第56-57页
        5.3.4 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第57-58页
        5.3.5 电阻率与单轴抗压强度的关系第58-59页
    5.4 电极材料为铝的电化学相似模拟试验第59-63页
        5.4.1 电流变化第59-61页
        5.4.2 形态特征变化第61-62页
        5.4.3 电阻率特性第62-63页
        5.4.4 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第63页
        5.4.5 电阻率与单轴抗压强度的关系第63页
    5.5 电极材料为不锈钢的电化学相似模拟试验第63-68页
        5.5.1 电流变化第63-65页
        5.5.2 形态特征变化第65-66页
        5.5.3 电阻率特性第66-67页
        5.5.4 试件的单轴抗压强度第67-68页
        5.5.5 电阻率与单轴抗压强度的关系第68页
    5.6 本章小结第68-7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0-74页
    6.1 本文的主要结论第70-72页
    6.2 展望第72-74页
参考文献第74-78页
致谢第78-80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0页

论文共8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Cd、Pb及其复合污染对水芹生长、品质影响和富集特性研究
下一篇:热击与草酸、水杨酸处理对鲜切茭白贮藏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