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矿业工程论文--矿山压力与支护论文--矿井支护与设备论文--巷道支护论文

深埋矿井全煤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征与稳定性控制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9页
目录第10-12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20页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第12-13页
    1.2 深埋全煤巷道围岩稳定性控制研究现状第13-16页
        1.2.1 高应力全煤巷道变形特征第13页
        1.2.2 国外高应力全煤巷道支护理论的发展第13-14页
        1.2.3 国内高应力全煤巷道支护理论的发展第14-16页
    1.3 深埋高应力全煤巷道围岩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6-17页
    1.4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第17-18页
    1.5 论文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18-20页
第二章 深埋全煤巷道围岩力学特性研究第20-26页
    2.1 工程概况第20页
    2.2 单轴压缩试验第20-22页
    2.3 试验结果分析第22-25页
    2.4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深埋全煤巷道变形破坏特征研究与分析第26-34页
    3.1 深埋全煤巷道围岩变形破坏影响因素分析第26页
    3.2 深埋全煤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第26-28页
        3.2.1 全煤巷道围岩性质第26-27页
        3.2.2 围岩变形破坏机理第27-28页
    3.3 深埋全煤巷道高强联合支护机理第28-33页
        3.3.1 全煤巷道支护理论第28页
        3.3.2 全煤巷道支护理论力学分析第28-33页
    3.4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深埋全煤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模拟研究第34-56页
    4.1 相似模拟方案第34-36页
        4.1.1 相似模拟理论第34-35页
        4.1.2 试验原型条件第35页
        4.1.3 试验方案设计第35-36页
    4.2 模型制作与测试方案第36-39页
        4.2.1 模型制作第36-37页
        4.2.2 测试方案第37页
        4.2.3 测点布置第37-39页
    4.3 两种方案巷道煤体移动变形规律第39-49页
        4.3.1 顶板煤体移动对比分析第40-44页
        4.3.2 底板煤体移动对比分析第44-46页
        4.3.3 两帮煤体移动对比分析第46-48页
        4.3.4 断面收缩对比分析第48-49页
    4.4 两种方案巷道煤体应力变化规律第49-54页
        4.4.1 顶板煤体应力对比分析第49-51页
        4.4.2 底板煤体应力对比分析第51-53页
        4.4.3 两帮煤体应力对比分析第53-54页
    4.5 本章小结第54-56页
第五章 深埋全煤巷道围岩稳定控制数值模拟研究第56-82页
    5.1 巷道模型的建立第56-58页
        5.1.1 工程背景第56页
        5.1.2 计算方法第56-57页
        5.1.3 巷道围岩参数第57页
        5.1.4 计算方案第57-58页
    5.2 高应力全煤巷道支护方案第58页
    5.3 两种不同支护方案模拟计算研究分析第58-80页
        5.3.1 原支护方案论证分析第58-67页
        5.3.2 全煤巷道改进支护方案模拟计算研究分析第67-76页
        5.3.3 两种支护方案综合对比分析研究第76-80页
    5.4 本章小结第80-82页
第六章 工程应用监测分析第82-88页
    6.1 高应力全煤巷道围岩控制措施第82页
    6.2 矿压观测实施第82-83页
        6.2.1 观测仪器布置第82-83页
        6.2.2 观测实施第83页
    6.3 观测数据处理第83-84页
    6.4 巷道围岩变形分析第84-85页
    6.5 围岩应力分析第85-86页
    6.6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第88-92页
    7.1 研究结论第88-89页
    7.2 展望第89-92页
参考文献第92-98页
致谢第98-100页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00页

论文共10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热击与草酸、水杨酸处理对鲜切茭白贮藏品质的影响
下一篇:基于EST-SSR分子标记的中国石榴遗传多样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