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19页 |
1.1 DON的概述 | 第13-15页 |
1.1.1 DON的理化性质 | 第13页 |
1.1.2 DON的污染情况 | 第13-14页 |
1.1.3 DON的毒性及限量标准 | 第14-15页 |
1.2 DON生物合成及其调控研究进展 | 第15-16页 |
1.2.1 物理因素对DON合成的调控 | 第15页 |
1.2.2 化学因素对DON合成的调控 | 第15-16页 |
1.2.3 生物大分子对DON合成的调控 | 第16页 |
1.3 DON脱毒方法研究进展 | 第16-17页 |
1.3.1 DON传统控制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3.2 DON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 第17页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7-19页 |
第二章 禾谷镰刀菌的筛选与鉴定 | 第19-31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材料与方法 | 第19-22页 |
2.2.1 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2.2.2 主要试剂 | 第20页 |
2.2.3 菌种来源 | 第20页 |
2.2.4 培养基 | 第20页 |
2.2.5 禾谷镰刀菌的分离纯化 | 第20-21页 |
2.2.6 特异性引物PCR初步筛选禾谷镰刀菌 | 第21-22页 |
2.2.7 高效液相色谱法验证DON产生菌 | 第22页 |
2.2.8 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2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22-30页 |
2.3.1 筛选菌株的形态学鉴定 | 第22-24页 |
2.3.2 特异性引物PCR初步筛选禾谷镰刀菌 | 第24-25页 |
2.3.3 高效液相色谱鉴定DON产毒菌 | 第25-27页 |
2.3.4 DON产毒菌和非产毒菌分子生物学鉴定 | 第27-30页 |
2.4 讨论 | 第30-31页 |
第三章 禾谷镰刀菌Fg1的生长及产DON条件研究 | 第31-43页 |
3.1 引言 | 第31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31-35页 |
3.2.1 主要仪器 | 第31-32页 |
3.2.2 主要试剂 | 第32页 |
3.2.3 菌株来源 | 第32页 |
3.2.4 培养基 | 第32页 |
3.2.5 菌悬液的制备 | 第32-33页 |
3.2.6 F. graminearum Fg1菌株生长条件研究 | 第33-34页 |
3.2.7 F. graminearum Fg1菌株产DON条件研究 | 第34页 |
3.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34-35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35-41页 |
3.3.1 F. graminearum Fg1菌株生长条件研究 | 第35-38页 |
3.3.2 F. graminearum Fg1菌株产DON条件研究 | 第38-41页 |
3.4 讨论 | 第41-43页 |
第四章 禾谷镰刀菌蛋白质组学研究 | 第43-61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材料和方法 | 第43-50页 |
4.2.1 主要仪器及化学试剂 | 第43-44页 |
4.2.2 禾谷镰刀菌培养 | 第44页 |
4.2.3 禾谷镰刀菌总蛋白提取 | 第44-46页 |
4.2.4 双向电泳 | 第46-50页 |
4.2.5 凝胶图谱分析 | 第50页 |
4.2.6 差异蛋白点的鉴定 | 第50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0-58页 |
4.3.1 禾谷镰刀菌蛋白组双向电泳凝胶图分析 | 第50-52页 |
4.3.2 差异蛋白点质谱鉴定结果 | 第52-56页 |
4.3.3 差异蛋白质的GO分析 | 第56-57页 |
4.3.4 差异蛋白质的功能分类 | 第57-58页 |
4.4 讨论 | 第58-61页 |
第五章 禾谷镰刀菌转录组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1-75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61-65页 |
5.2.1 主要仪器及化学试剂 | 第61-62页 |
5.2.2 禾谷镰刀菌培养 | 第62页 |
5.2.3 禾谷镰刀菌样品总RNA的提取 | 第62-63页 |
5.2.4 禾谷镰刀菌样品总RNA的质量检测 | 第63页 |
5.2.5 禾谷镰刀菌转录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63页 |
5.2.6 qRT-PCR验证差异表达基因 | 第63-65页 |
5.2.7 数据处理与分析 | 第65页 |
5.3 结果与分析 | 第65-69页 |
5.3.1 总RNA质量检测 | 第65-66页 |
5.3.2 转录组测序结果质量分析 | 第66-67页 |
5.3.3 禾谷镰刀菌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 第67-68页 |
5.3.4 差异表达基因的GO富集分析 | 第68-69页 |
5.3.5 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分类 | 第69页 |
5.4 qRT-PCR验证 | 第69-72页 |
5.4.1 特异性引物设计验证 | 第69-70页 |
5.4.2 qRT-PCR结果分析 | 第70-72页 |
5.5 讨论 | 第72-75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