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6页 |
第一章 古诗词诵读理论研究 | 第16-24页 |
一、诵读与诵读教学 | 第16-19页 |
(一) 诵读概念辨析 | 第16-18页 |
(二) 诵读教学发展 | 第18-19页 |
二、古代诵读教学经验研究 | 第19-24页 |
(一) 诵读内容的选择 | 第20页 |
(二) 诵读状态的调整 | 第20页 |
(三) 诵读数量的要求 | 第20-21页 |
(四) 诵读与思考结合 | 第21-22页 |
(五) 彰显“诗教”传统魅力 | 第22-24页 |
第二章 高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现状与意义 | 第24-34页 |
一、高职古诗词诵读教学现状 | 第24-28页 |
(一) 古诗词在教材及课程体系中的地位 | 第24-26页 |
(二) 教师诗词教学方法调查 | 第26-27页 |
(三) 学生学习古诗词诵读的情况调查 | 第27-28页 |
1. 高职生欠缺学习主动性 | 第27页 |
2. 诵读热情日趋冷淡 | 第27-28页 |
3. 缺少诵读方法的指导 | 第28页 |
二、当下诵读现状的反思 | 第28-30页 |
(一)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忽视人文学科 | 第28-29页 |
(二) 高职院校忽视师资人文素质的建设 | 第29页 |
(三) 高职教师在诵读教学中指导不到位 | 第29-30页 |
(四) 高职生缺少进取心和自信心 | 第30页 |
三、高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当代意义 | 第30-34页 |
(一) 发挥高职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 第30-31页 |
(二) 增强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文化底蕴 | 第31页 |
(三) 推进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课程改革 | 第31-32页 |
(四) 提高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 第32-34页 |
第三章 高职诗词诵读教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4-42页 |
一、生理学及物理属性理论 | 第34-35页 |
二、心理学理论 | 第35-38页 |
(一) 识记原理 | 第36页 |
(二) 联想与想象 | 第36-37页 |
(三) 内隐学习 | 第37-38页 |
三、美育理论 | 第38-39页 |
四、中国传统诗教理论 | 第39-40页 |
五、中国哲学思想理论 | 第40-42页 |
第四章 高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实践与改进策略 | 第42-58页 |
一、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具体实施 | 第42-44页 |
(一) 善于创设情境,激发诵读的热情 | 第42页 |
(二) 运用赏识教育,有针对性地指导 | 第42-43页 |
(三) 打破固定的腔调,培养诵读个性化 | 第43-44页 |
(四) 拓宽教学平台,指导“学会”到“会学” | 第44页 |
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实践分析 | 第44-55页 |
(一) 古诗词诵读教学成为提升审美能力的途径 | 第44-49页 |
1. 品味发现诵读美 | 第45-47页 |
(1) 诵读形式变化多样 | 第45-46页 |
(2) 视听配合感染力强 | 第46-47页 |
2. 鉴赏感受诗词美 | 第47-49页 |
(1) 语言美 | 第47-48页 |
(2) 形象美 | 第48页 |
(3) 意境美 | 第48-49页 |
(二) 古诗词诵读教学成为创造美的平台 | 第49-53页 |
1. 传递美好的声音 | 第50-51页 |
2. 抒发真挚的感情 | 第51-52页 |
3. 展现得体的仪表 | 第52-53页 |
(三) 古诗词诵读教学成为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最佳方式 | 第53-55页 |
1. 内容精炼,便于开展训练 | 第53-54页 |
2. 口诵心惟,易于积累语言 | 第54页 |
3. 展示自我,不断提高自信 | 第54-55页 |
三、改进高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策略 | 第55-58页 |
(一) 高职院校应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第55页 |
(二) 高职院校应营造大学校园诵读气氛 | 第55-56页 |
(三) 教师应加强自身人文素质建设 | 第56页 |
(四) 教师应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 第56-58页 |
结语 | 第58-59页 |
附录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