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基础科学论文--食品微生物学论文

响应面法优化紫薯花色苷与防腐剂复配抑菌作用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1章 绪论第12-29页
    1.1 花色苷概述第12-16页
        1.1.1 花色苷来源第12页
        1.1.2 花色苷的结构第12-13页
        1.1.3 花色苷的性质第13-15页
        1.1.4 花色苷的生理活性功能第15-16页
    1.2 紫薯花色苷概述第16-18页
        1.2.1 紫薯的来源第16页
        1.2.2 紫薯花色苷的结构第16-17页
        1.2.3 紫薯花色苷的生理活性功能第17-18页
    1.3 紫薯花色苷的提取与纯化第18-24页
        1.3.1 紫薯花色苷的提取第18-21页
        1.3.2 紫薯花色苷的纯化第21-24页
        1.3.3 紫薯花色苷的定量方法第24页
    1.4 紫薯花色苷与防腐剂复配抑菌第24-26页
        1.4.1 防腐剂概述第24-25页
        1.4.2 苯甲酸钠概述第25页
        1.4.3 山梨酸钾概述第25-26页
        1.4.4 天然产物与防腐剂复配第26页
    1.5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第26-27页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第27-28页
    1.7 课题的创新性第28-29页
第2章 响应面优化超声波辅助提取和纯化紫薯花色苷第29-42页
    2.1 引言第29-30页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30-31页
        2.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30页
        2.2.2 主要仪器设备第30-31页
    2.3 实验方法第31-33页
        2.3.1 提取路线第31页
        2.3.2 提取方法第31页
        2.3.3 紫薯花色苷的吸收光谱第31页
        2.3.4 响应面实验设计第31-32页
        2.3.5 紫薯花色苷提取率的计算第32页
        2.3.6 紫薯花色苷的纯化第32-33页
        2.3.7 纯化后花色苷色价的计算第33页
    2.4 结果与讨论第33-40页
        2.4.1 紫薯花色苷的吸收光谱图第33-34页
        2.4.2 提取溶剂的确定第34页
        2.4.3 紫薯花色苷超声提取的单因素分析第34-36页
        2.4.4 响应面法优化提取条件第36-40页
        2.4.5 紫薯花色苷纯化后色价第40页
    2.5 结论第40-42页
第3章 紫薯花色苷抑菌作用受外界条件影响的研究第42-48页
    3.1 引言第42页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2-43页
        3.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42页
        3.2.2 主要仪器设备第42-43页
    3.3. 实验方法第43-45页
        3.3.1 抑菌实验方法第43-44页
        3.3.2 紫薯花色苷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第44页
        3.3.3 pH对紫薯花色苷抑菌作用的影响第44页
        3.3.4 温度对紫薯花色苷作用的影响第44-45页
        3.3.5 紫外照射对紫薯花色苷抑菌作用的影响第45页
    3.4 结果与讨论第45-47页
        3.4.1 紫薯花色苷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结果第45页
        3.4.2 pH值对紫薯花色苷抑菌作用影响结果第45-46页
        3.4.3 度对紫薯花色苷抑菌作用影响结果第46-47页
        3.4.4 紫外对紫薯花色苷抑菌作用影响结果第47页
    3.5 结论第47-48页
第4章 紫薯花色苷与防腐剂复配抑菌作用研究第48-86页
    4.1 引言第48-49页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49页
        4.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49页
        4.2.2 主要仪器设备第49页
    4.3 实验方法第49-50页
        4.3.1 单个因素抑菌作用研究第49页
        4.3.2 两两复配抑菌作用研究第49-50页
        4.3.3 三因素复配抑菌作用研究第50页
        4.3.4 各菌最佳抑菌组合的确定第50页
    4.4 结果与讨论第50-83页
        4.4.1 单个因素对各种菌的MIC第50页
        4.4.2 两个因素两两复配抑菌实验结果第50-53页
        4.4.3 三因素复配抑菌结果第53-81页
        4.4.4 最终抑菌最优比例复配剂的确定第81-82页
        4.4.5 各抑菌最优比例复配剂抑菌作用第82-83页
    4.5 结论第83-86页
第5章 最优复配剂在食品保鲜上的简单应用第86-90页
    5.1 引言第86页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第86-87页
        5.2.1 主要原料与试剂第86-87页
        5.2.2 主要仪器设备第87页
    5.3 实验方法第87-88页
        5.3.1 最优抑菌复配剂在馒头中的应用第87页
        5.3.2 最优抑菌复配剂在新鲜猪肉中的应用第87页
        5.3.3 最优抑菌复配剂在菠萝汁饮料中的应用第87-88页
    5.4 结果与讨论第88-89页
        5.4.1 最优抑菌复配剂对馒头防腐效果的影响第88页
        5.4.2 最优抑菌复配剂对新鲜猪肉防腐效果的影响第88-89页
        5.4.3 最优抑菌复配剂对菠萝汁饮料防腐效果的影响第89页
    5.5 结论第89-90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90-93页
    6.1 结论第90-92页
    6.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第92-93页
致谢第93-94页
参考文献第94-98页
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98页

论文共9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GIS空间分析的县域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研究--以平阳县为例
下一篇:我国电视真人秀节目的创新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