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目录 | 第10-13页 |
表索引 | 第13-14页 |
图索引 | 第14-15页 |
1 绪论 | 第15-22页 |
1.1 选题背景及问题提出 | 第15-16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5-16页 |
1.1.2 问题提出 | 第16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6-17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8-22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0页 |
1.4.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2-30页 |
2.1 农村居民点的概念 | 第22页 |
2.2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 第22-27页 |
2.2.1 国外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 第22-24页 |
2.2.2 国内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 | 第24-25页 |
2.2.3 农村居民点用地布局优化技术方法 | 第25-27页 |
2.3 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 第27-29页 |
2.3.1 国外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 第27-28页 |
2.3.2 国内农村居民点整治模式 | 第28-29页 |
2.4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9-30页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及处理 | 第30-35页 |
3.1 平阳县概况 | 第30-32页 |
3.1.1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0-31页 |
3.1.2 社会经济条件 | 第31-32页 |
3.2 数据来源 | 第32页 |
3.3 数据预处理 | 第32-35页 |
3.3.1 地形数据预处理 | 第32-33页 |
3.3.2 建制镇及农村居民点数据的整合 | 第33页 |
3.3.3 交通数据的处理 | 第33页 |
3.3.4 社会经济发展数据的整合 | 第33-35页 |
4 农村居民点空间布局特征 | 第35-49页 |
4.1 空间格局变化 | 第35-37页 |
4.1.1 变化途径 | 第35-37页 |
4.1.2 用地现状 | 第37页 |
4.2 空间分布的特征分析 | 第37-46页 |
4.2.1 分析工具 | 第37-40页 |
4.2.2 基于常规Voronoi图的离散特征 | 第40-41页 |
4.2.3 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形状特征 | 第41-42页 |
4.2.4 与布局相关因素的分布特点 | 第42-46页 |
4.3 空间布局的模式分析 | 第46-49页 |
5 农村居民点整治类型划分 | 第49-73页 |
5.1 整治类型提出 | 第49-51页 |
5.1.1 划分原则 | 第49-50页 |
5.1.2 整治类型提出及其划分指标 | 第50-51页 |
5.2 整治类型划分指标的评价过程 | 第51-66页 |
5.2.1 村庄人口、用地规模及城镇吸引距离阈值确定 | 第51-53页 |
5.2.2 县域农村居民点的区位适宜性评价 | 第53-62页 |
5.2.3 农村居民点发展优先区范围确定 | 第62-65页 |
5.2.4 特定地域内农村居民点的保留或迁移 | 第65-66页 |
5.3 整治类型归类过程 | 第66-71页 |
5.3.1 归类初拟步骤 | 第66-68页 |
5.3.2 初拟结果局部调整 | 第68-71页 |
5.4 整治类型划分结果 | 第71-73页 |
6 农村居民点布局优化方案及整治建议 | 第73-89页 |
6.1 包入式农村居民点的城镇化 | 第73-76页 |
6.1.1 小图斑就近集聚到建制镇用地范围 | 第73-75页 |
6.2.2 城镇化整治建议 | 第75-76页 |
6.2 拓展式农村居民点的发展优化 | 第76页 |
6.3 控制式农村居民点的限制优化 | 第76页 |
6.4 迁弃式农村居民点的迁移优化 | 第76-84页 |
6.4.1 中心村吸纳力及其影响范围评价 | 第77-82页 |
6.4.2 迁移方向拟定 | 第82-84页 |
6.4.3 推进小村并点及加快土地生态建设 | 第84页 |
6.5 归并式农村居民点的整并优化 | 第84-89页 |
6.5.1 整并方向拟定 | 第84页 |
6.5.2 分期分批搬迁及合理选择安置区 | 第84-89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89-92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89-90页 |
7.2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90-91页 |
7.3 问题与展望 | 第9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