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留学生在汉语古诗朗诵中的停延习得研究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6页 |
1.1 研究缘由 | 第12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研究对象 | 第13-14页 |
1.3.1 实验语料 | 第13页 |
1.3.2 被试 | 第13-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5 研究创新 | 第14-16页 |
第2章 停延与朗诵 | 第16-22页 |
2.1 停延的相关概念 | 第16-19页 |
2.1.1 停延的定义 | 第16页 |
2.1.2 停延的分类 | 第16页 |
2.1.3 停延的层级 | 第16-18页 |
2.1.4 停延的声学特征形式 | 第18页 |
2.1.5 停延研究的重要性 | 第18-19页 |
2.2 古诗朗诵的相关概念 | 第19-22页 |
2.2.1 古诗朗诵的定义 | 第19页 |
2.2.2 古诗朗诵的重要性 | 第19-22页 |
第3章 古诗朗诵的停延分析 | 第22-40页 |
3.1 分析方法 | 第22-24页 |
3.1.1 录音过程 | 第22页 |
3.1.2 测量内容 | 第22页 |
3.1.3 测量方法 | 第22-23页 |
3.1.4 测量步骤 | 第23-24页 |
3.2 对五言古诗的分析 | 第24-30页 |
3.2.1 每行中的前两个字停延 | 第24-25页 |
3.2.2 每行中的后三个字停延 | 第25-27页 |
3.2.3 顿内停延 | 第27页 |
3.2.4 顿间停延 | 第27-28页 |
3.2.5 行间停延 | 第28页 |
3.2.6 全诗停延次数和频率 | 第28-29页 |
3.2.7 顿和行边界处无声段的相对时长 | 第29页 |
3.2.8 顿和行边界处前一音节的相对时长 | 第29-30页 |
3.3 对七言古诗的分析 | 第30-36页 |
3.3.1 每行中的前两个字停延 | 第30页 |
3.3.2 每行中的中间两字停延 | 第30-31页 |
3.3.3 每行中的后三个字停延 | 第31页 |
3.3.4 顿内停延 | 第31-32页 |
3.3.5 顿间停延 | 第32页 |
3.3.6 逗间停延 | 第32-33页 |
3.3.7 行间停延 | 第33页 |
3.3.8 全诗停延次数和频率 | 第33-35页 |
3.3.9 顿、逗和行边界处无声段的相对时长 | 第35-36页 |
3.3.10 顿、逗和行边界处前一音节的相对时长 | 第36页 |
3.4 七言古诗跟五言古诗的对比 | 第36-40页 |
3.4.1 相同点 | 第36-37页 |
3.4.2 不同点 | 第37页 |
3.4.3 对现象的分析 | 第37-40页 |
第4章 停延习得不当的情况及建议 | 第40-48页 |
4.1 停延习得不当的表现 | 第40-41页 |
4.2 停延习得不当的原因 | 第41-42页 |
4.2.1 教学中不重视 | 第41页 |
4.2.2 留学生不熟悉古诗朗诵 | 第41-42页 |
4.2.3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 | 第42页 |
4.2.4 教材中很少涉及相关知识 | 第42页 |
4.3 停延习得的建议 | 第42-48页 |
4.3.1 教师方面 | 第42-44页 |
4.3.2 留学生方面 | 第44-45页 |
4.3.3 教材方面 | 第45-48页 |
第5章 结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作者简历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