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2-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1.1 学习动机缺失的文献综述 | 第8-13页 |
1.1.1 学习动机缺失的界定 | 第8-10页 |
1.1.2 学习动机缺失的结构 | 第10-12页 |
1.1.3 学习动机缺失研究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2 学习动机与学业韧性的关系 | 第13-14页 |
1.3 学习动机与学业自我概念的关系 | 第14-15页 |
1.4 对已有文献的反思 | 第15-16页 |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6-18页 |
2.1 问题的提出 | 第16页 |
2.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2.2.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2.2.2 现实意义 | 第16-17页 |
2.3 研究假设 | 第17-18页 |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 第18-22页 |
3.1 研究对象 | 第18页 |
3.2 研究工具 | 第18-21页 |
3.2.1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量表 | 第18-20页 |
3.2.2 中学生学业韧性量表 | 第20页 |
3.2.3 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量表 | 第20-21页 |
3.3 数据处理 | 第21-22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22-49页 |
4.1 学习动机缺失 | 第22-29页 |
4.1.1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现状 | 第22页 |
4.1.2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22-29页 |
4.2 学业韧性 | 第29-34页 |
4.2.1 中学生学业韧性现状 | 第29-30页 |
4.2.2 中学生学业韧性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30-34页 |
4.3 学业自我概念 | 第34-37页 |
4.3.1 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总体情况 | 第34-35页 |
4.3.2 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人口学变量分析 | 第35-37页 |
4.4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学业韧性和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 第37-39页 |
4.4.1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与学业韧性的相关分析 | 第37-38页 |
4.4.2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与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 第38-39页 |
4.4.3 中学生学业韧性和学业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 | 第39页 |
4.5 学习动机缺失、学业韧性、学业自我概念的回归分析 | 第39-49页 |
4.5.1 学习动机缺失与认知、体验、意向、表现的回归分析 | 第40-42页 |
4.5.2 学业韧性与困境应对、父母支持、教师支持、学业坚持性的回归分析 | 第42-44页 |
4.5.3 学习动机缺失、学业韧性、学业自我概念的多元回归分析 | 第44-45页 |
4.5.4 学习动机缺失、困境应对、父母支持、教师支持、学业坚持性的回归分析 | 第45-46页 |
4.5.5 学习动机缺失、成就价值、情感体验、行为自控、能力知觉的回归分析 | 第46-47页 |
4.5.6 本节小结 | 第47-49页 |
5 讨论 | 第49-52页 |
5.1 中学生学业韧性、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习动机缺失的基本状况 | 第49-51页 |
5.1.1 中学生学业韧性的基本状况 | 第49页 |
5.1.2 中学生学业自我概念的基本情况 | 第49-50页 |
5.1.3 中学生学习动机缺失的基本情况 | 第50-51页 |
5.2 中学生学业韧性、学业自我概念和学习动机缺失的关系 | 第51-52页 |
6 总结 | 第52-5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52页 |
6.2 创新之处 | 第52页 |
6.3 不足之处 | 第52-53页 |
6.4 启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8页 |
附录 1 | 第58-59页 |
附录 2 | 第59-60页 |
附录 3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