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回避现象的研究--以崇高基督教学校为例
中文摘要 | 第3-4页 |
英文摘要 | 第4页 |
第1章 绪言 | 第7-10页 |
1.1 研究的目的 | 第7页 |
1.2 研究的意义 | 第7-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8页 |
1.4 研究对象 | 第8-9页 |
1.5 研究角度与研究方法 | 第9页 |
1.6 研究目标 | 第9-10页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4页 |
2.1 国外回避现象研究状况 | 第10-11页 |
2.2 国内回避现象研究状况 | 第11-14页 |
第3章 回避现象在汉语习得过程中的表现形式 | 第14-23页 |
3.1 回避意义和用法复杂的词 | 第14-17页 |
3.2 回避复杂句式 | 第17-21页 |
3.3 回避不熟悉有难度的话题 | 第21-22页 |
3.4 使用非言语手段 | 第22-23页 |
第4章 印尼华裔学生课堂回避现象实证研究 | 第23-29页 |
4.1 实证研究样本选取 | 第23页 |
4.2 课堂实证中对回避行为的标准认定 | 第23-24页 |
4.3 研究语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第24页 |
4.4 课堂实证中回避现象举例分类 | 第24-26页 |
4.5 课堂实证研究中教师采取的对策 | 第26-29页 |
第5章 回避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29-32页 |
5.1 语言知识不足 | 第29-30页 |
5.1.1 目的语与母语的差异 | 第29页 |
5.1.2 语言能力与逻辑思维水平的差异 | 第29-30页 |
5.2 非语言知识不足 | 第30-32页 |
5.2.1 心理因素 | 第30页 |
5.2.2 文化因素 | 第30页 |
5.2.3 学生个性因素 | 第30-32页 |
第6章 回避现象研究对汉语教师制定教学对策的启示 | 第32-34页 |
6.1 加大可理解的语言输入 | 第32页 |
6.2 限定性训练 | 第32-33页 |
6.3 积极的心理疏导 | 第33-34页 |
第7章 结论以及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4-36页 |
7.1 结论 | 第34页 |
7.2 本研究的不足 | 第34页 |
7.3 未来研究的可拓展空间 | 第34-36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8页 |
致谢 | 第38-39页 |
附录 崇高基督教学校华裔学生回避现象调查问卷 | 第39-42页 |